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传承中医药精神弘扬中医药文化之医著篇:《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温病条辨》

图编者按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故《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成书背景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图源于网络)

  吴鞠通谓前贤之中,元代王履(安道)虽能辨证温病,但论之未详;明末吴又可区分伤寒、温病,但立法欠精纯;清代叶天士立论精细,但立法甚简,皆未能透达圆满。于是吴氏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个人心得,统论温病,而成此书。

内容简介

  《温病条辨》仿《伤寒论》体例,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而不明,且免后人妄注,于是吴瑭在各条之下详加辨析议论,故以“条辨”命名。共6卷,另有卷首1卷。卷首为“原病篇”,引《内经》以求温病之原始。正文前3卷为全书的中心,专论温病。此3卷依次分上、中、下三焦设立篇目,分别论述三焦温病,并出治法。卷4为“杂说”,论救逆及病后调治法。此后附“解产难”(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解儿难”(论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二篇(原作一卷,后析为卷5、卷6)。

作者简介

5bafa40f4bfbfbed1f23346770f0f736afc31fab

吴瑭。(图源于网络)

  吴瑭(1758—1836),字鞠通,淮阴(今属江苏)人。19岁时其父因病而死,伤痛之余,遂广购方书。研读中见张仲景《伤寒论》序中有“外连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医术。4年后,其侄子病温,随后死于发黄,这一刺激更坚定了吴氏研究温病的决心。又过了3年,吴瑭至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览明季吴又可《温疫论》,于是专心于温病诊治。经过10年的钻研,吴氏已有很多心得,但从未敢轻易治疗一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北京温疫大行,吴瑭才一展身手,救治了数十人。长期的阅读积累,又经过成功的临床实践,吴瑭开始著书立说。嘉庆三年(1798年),吴氏将书初步完成。直到嘉庆甲子年(1804年),吴氏将此书展示给友人徵保。再经过10年,书终告完成,并刊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

流传版本

  《温病条辨》由问心堂初刊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此后翻印、增批评注近百次。

  《温病条辨》有多种现代校点本,以道光十六年(1836年)刊本为底本,2007年张志斌以嘉庆十八年(1813年)问心堂初刊本为底本校点出版,收入《温病大成》一书。

章节目录

  卷首 原病篇

  卷一 上焦篇

  卷二 中焦篇

  卷三 下焦篇

  卷四 杂说

  卷五 解产难

  卷六 解儿难

成就与影响

  该书内容全面系统,理法方药齐备,切合临床实用,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专著,后世将此书视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作为中医必读之书。

  《温病条辨》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吴氏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旨在“认证无差”。吴氏认为,伤寒六经辨证都是由浅入深,但六经是由表入里,须横看;三焦辨证则由上入下,须竖看。两种辨证体系有对立统一、一纵一横之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治法上,吴氏以温邪易耗阴液为立法的依据,倡导养阴保液之法,并据临床实践,提炼叶天士医案温病治法,化裁处方,以切实用。如分出清络、清营、育阴多种治法;又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温病治法用方层次清晰。

  (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