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是中医方剂名,来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有“万方之祖、群芳之冠”之称,也被称为“食疗第一方”。组成有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桂枝汤的功效主要是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服用方法需遵医嘱,同时禁食酒肉、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均把桂枝汤列为第一首方剂。南宋名医许叔微曾说:“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桂枝独冠其首。”清伤寒学家柯琴,称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这都说明了桂枝汤的重要地位。以桂枝汤为主方,还可以变化出更多的方剂,着实是“群方之祖”。
伊尹创制“食疗第一方”
传说桂枝汤是商朝伊尹所制,后由张仲景收入《伤寒论》。伊尹是中国最早的烹饪大师。他提出,美味之品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肺(腻)”。同时,伊尹也是商朝辅国宰相,助成汤灭夏,建立商朝,辅佐成汤奠定了商朝600年的基业,并身为帝王之师,历商数世。
相传,他将烹饪理论与治国之道结合起来,曾道“治国如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他与后来的姜子牙(吕望)齐名,人称“伊吕”。
伊尹还是中药汤剂的发明者。伊尹善于烹调,又出生于草药丰富的伊水流域,精通医学。在为百姓治病的过程中,他总结出一个经验:将草药煮熟服下,比生食效果要好。于是,他总结本草治病的经验,再结合烹调技术,创制了许多汤方。桂枝汤就是用辛香调味料创制的。其中的桂、姜、枣至今仍是我们厨房里的常用调料。因此有学者称桂枝汤为“食疗之首”。
张仲景与桂枝汤
张仲景。(图源于网络)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起初跟叔叔学医时,就不满足于诊病开方,而是格外留意研究医理。一天,有三个患伤风感冒的人来看病,叔叔都给开了桂枝汤。桂枝汤,是以肉桂树的嫩枝为主药,再配以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而组成的汤药。三个患者服了药以后,一个好了,一个无效,一个病情加重。张仲景对叔叔说:“小侄观察了这三个病人。他们虽然害的病一样,但是症状却有不同之处:一个不出汗,一个微出汗,一个出汗很多。我想,应该再换换药方,对后两个病人进行补救,可以吗?”叔叔听了,连连夸奖侄子有独到的见解。
张仲景后来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著作不是简单地就伤寒和杂病来讲解如何诊治的医书,而是借诊治伤寒和杂病来讲述辨证论治的思想。
“桂枝亭”的传说
关于桂枝的用量,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相传清代浙江有一户姓倪的富户,有一天他的小妾生病了,名医金慎之诊察之后,认为病人所患为伤寒,于是用了医圣张仲景的名方“桂枝汤”,由于病人体质较弱,金大夫特意只用了桂枝5分(约1.5克)。病家拿了药方到一家叫“三益堂”的药店抓药,谁知药店柜上新来了一个伙计,他竟然把桂枝的量抓成了5钱(约15克)。病人服了取回煎好的药后,次日就一命归西了。倪家怀疑是大夫开错了药,于是把金大夫告上了县衙。经过查对药方和药渣,才发现是桂枝的药量出了致命的错误,金大夫才得以雪洗冤屈。为了警示后人,县官还命药店在死者的墓旁建立了一座“桂枝亭”。
桂枝汤首见于《伤寒论》,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即有头痛,发热,自汗出,怕风,鼻流清涕,干呕口不渴等表现。桂枝汤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现在常用来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也可治病后、产后的低热等。
桂枝。(图源于网络)
桂枝辛温,解肌通阳、发汗解表,为主药;桂枝具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淤、补中等六大功效。辅以白芍敛阴和营,且可遏制桂枝之效,以防发汗太过而伤阴。芍药味酸,性寒,阴也,味酸能止汗、止血、止津液耗散,性寒具补血、平肝、止痛之效。这两味药等量配伍,一辛散一酸收,调和营卫,使表解里和。
生姜味辛辣,性温,发散风寒,温中止呕,配桂枝增强助卫阳,解肌表,除外邪之功。二者合用为姜桂汤,辛甘化阳,以调周身之阳气。大枣味甘,性温,配芍药补营阴,二者配伍,酸甘化阴,以滋周身之阴液。姜枣合用,又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甘草味甘,性平,通行十二经,有护卫中气,调和诸药,安内攘外之功。药合用,共凑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
配桂枝为桂枝甘草汤,能温补心阳;倍芍药为芍药甘草汤,能和营养阴,舒挛止痛。从桂枝汤的两味主药来看,桂枝辛温,助卫阳发汗,芍药酸收,助营阴、止汗之功,两药相合,在于通过桂枝助卫阳、发汗之功,使外邪随汗而解,通过芍药的助营阴止汗之功,保护营阴不致被再度损伤。
桂枝汤方。(图源于网络)
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水煎服。在《伤寒论》中特别强调了桂枝汤的煎服方法:将桂枝、芍药、甘草三味药碎成小块,加水7升,微火煎煮至三升后去药渣,冷凉后即可服用。煎煮时用微火是因为桂枝、生姜都是辛温发汗之品,不宜大火急煎,以免药效丢失。
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桂枝汤煎好后,散发桂枝香气。《伤寒论》中记“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是说服药后,要吃点热稀粥,或喝一小碗开水。此因桂枝汤为解肌之剂,借谷气以助药力,意在补脾胃以滋汗源,养汗源以托外邪,能助药力,增强疗效。
《伤寒论》还记“温服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服药后微微发汗,即可停药,可令脾胃之气和,营卫之气调。汗出不能过度,微汗可以除病,大汗则会伤身体,不利治愈疾病。同时要禁食生冷、辛辣、油腻等物,不能喝酒。
桂枝汤有“三禁”:一为表实无汗者禁;二为嗜酒之人,内多湿热者禁;三为阳热内盛服桂枝汤吐者禁。所以,古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警示。
此外,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咽痛脉数时,均当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附方1: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去皮)6g,芍药6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劈)3枚,葛根12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经。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出处:《伤寒论》
附方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9g,芍药9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劈)3枚,厚朴(炙 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出处:《伤寒论》
附方3:桂枝加桂汤
组成:桂枝(去皮)15g,芍药9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擘)3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主治:心阳虚弱,寒水凌心之奔豚。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因发汗过多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
出处:《伤寒论》
附方4: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去皮)9g,芍药18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劈)3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土虚木乘之腹痛。
出处:《伤寒论》
(资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