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传承中医药精神 弘扬中医药文化之名方篇: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中医方剂学。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主治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热入血室证,症见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等。

小柴胡汤

图编者按

  小柴胡汤,中医方剂学。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歌诀:“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万病此方宗。”主治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热入血室证,症见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临床上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产褥热、急性乳腺炎、睾丸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溃疡等属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

小柴胡汤的传说故事

  “柴胡”名称的由来

  相传唐朝有个叫胡大的长工,干活十分卖力。一天,胡大突然得了瘟病,打寒战、出冷汗。地主怕胡大的瘟病传染给家人,就责令他离开。胡大来到一个水塘边,又渴又饿,浑身无力,一连几天都挖草根充饥。没想到几天之后胡大的病居然好了。但是因无家可归,胡大只得又回到地主家。地主以为胡大早就死了,被吓得半死。见胡大平安回来,以为是神佛在保佑他,便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虐待他了。

  没过多久,村里的瘟病蔓延开了,一连死了好几个人,地主的儿子也染上了病。地主心急如焚,拿重金给胡大,央求说:“胡大哥,我儿子病得快不行了,求求你告诉我,你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治好病的?”胡大冷冷地回答:“我什么药也没吃”。地主又苦苦哀求,胡大气愤地说:“当初我病得很重,你们把我赶了出去,我哪来钱买药?我又渴又饿,只好到水塘边吃当柴烧的草,是这种草救了我的命。”地主一听,命人将胡大吃过的草挖来,洗净后煎汤给儿子喝,没想到连服几天,儿子的病果然好了。村里患瘟病的人如法炮制,都化险为夷。一个老秀才说:“那东西原来只当柴草烧,既然是胡大第一个发现它能治病,那就叫它柴胡吧!”因此,人们便把这种中草药称为“柴胡”。

  张仲景与大、小柴胡汤

  相传汉代南阳地区的一户人家,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大的取名大大,小的取名小小。一日,兄弟俩同时发烧,请名医张仲景医治。张仲景诊断后认为,兄弟俩的症状相同,但病因不完全一样。根据兄弟俩的不同病因,分别给小兄弟俩各开了一张处方。这两张处方的相同之处是,都以柴胡为君药,并且都有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不同的是,大大的处方中加了大黄、枳实,小小的处方中加了人参、甘草。张仲景为做区分,分别在大大的处方上写了个大字,在小小的处方上写了个小字。张仲景的方子果然很灵验,第二天,大大和小小的病都痊愈了。后来这两张方子张仲景屡用屡效。

  张仲景晚年在编写《伤寒杂病论》时,决定将这两个方子都收入书时,考虑到这两个方子都以柴胡为君药,都有黄芩、半夏、生姜、大枣,只有其余味药不同,都该命名为柴胡汤,但如何区别呢?想到一张是大大用过,一张是小小用过的,因此,把大大用过的命名为大柴胡汤,把小小用过的命名为小柴胡汤。

  柴胡治疗林黛玉多疑病

  曹雪芹很懂中医,在《红楼梦》中提到很多医案方子。比如:林黛玉梦见她被许配他人,宝玉手持小刀挖心,咕咚倒地,不觉从恶梦中惊醒,痛定思痛,禁不住神魂俱乱,痰血上涌。王太医为她诊脉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林黛玉当有头晕、饮食减少、多梦易醒、多疑多惧的症状,“不知者疑为性情乖戾,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衰耗”作怪,姑拟黑悠闲散,处方以柴胡配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甘草、薄荷等即为悠闲散,用柴胡等药调治。

  贾琏看过处方,忙说:“血势上冲,柴胡使得么?”王太医解释说:黛玉素因积郁致病,非柴胡不足以疏肝解郁,宣泄少阳甲胆之气,柴胡虽有升提阳气的作用,为吐血等病所忌,但用鳖血拌炒炮制,可使其“不致升提,且能培养肝阴,制遏邪火”。用于治疗抑郁不乐,再加上地黄补血,因为它色黑,所以又称黑悠闲散。果不其然,黛玉病情好转。

  小柴胡吃法不同 药效有差别

  同样都是小柴胡的药方,但是剂型不同,药效也是有区别的。宋代伤寒大家朱肱在南阳行医时,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诊治,寻按脉证以后,他说这是“小柴胡汤证”,进服三剂可愈。因小柴胡汤在宋代已经是士人悉知的名方,他没有写具处方。但当天深夜,病家来人说,服药后病未见轻,倒增加了腹满的症状。他再次前往视诊,察验前次所服用的药,一问,原来病家吃的是“小柴胡散”。

  朱肱当即指出:汤剂和散剂效用是不同的,汤剂能通过经络快速取效,可在此时用散,则药滞于膈上,故有胃满的症状。他便亲自操作煎小柴胡汤,二剂之后病人痊愈。

小柴胡汤的组成和用法

小柴胡汤1

小柴胡汤。(图源于网络)

  组成:柴胡(24g),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枣(擘)4枚。

  用法:

  古代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注意:小柴胡汤方剂,一般先用清水浸泡饮片30分钟,然后煎至水沸后再煎15分钟后去渣,使药性温和,作用持久而缓和。同时使药液浓缩,减少药量,减轻药液对胃的刺激性,对于呕吐患者,尤为适宜。

小柴胡汤的方义和功效

  本方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少阳经脉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邪犯少阳,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邪胜欲入里并于阴,故往来寒热;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若妇人经期,感受风邪,邪热内传,热与血结,血热瘀滞,疏泄失常,故经水不当断而断、寒热发作有时。邪在表者,当从汗解;邪入里者,则当吐下。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则非汗、吐、下所宜,故惟宜和解之法。

  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药。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降泄,两者配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邪从太阳传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则诸症自除。

  本方为治疗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临床上只要抓住前四者中的一二主证,便可用本方治疗,不必待其证候悉具。正如《伤寒论》所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产褥热、急性乳腺炎、睾丸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溃疡等属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

小柴胡汤的禁忌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肋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伤寒论》第98条)

  因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阴虚血少者忌用。

  1、凡头晕目眩,脘腹疼痛,证属血虚或阴虚型者,皆忌用方中柴胡升散,耗劫阴液;黄芩、半夏性燥;生姜、半夏性温,易伤阴血,使血虚阴亏。临床表现兼有心悸失眠,面白无华或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或伴月经不调,舌质淡或红、苔少等症可供鉴别之用。

  2、凡两胁胀痛,咽干,目眩,证属肝郁血虚型者,皆忌用方中柴胡其性升散,劫肝阴;黄芩、半夏性燥;生姜性温,易伤阴血;血虚不能养肝,则肝郁愈重,甚至血虚生风。临床表现兼有头痛目涩、口燥津少,神疲体倦,饮食减少,或面色苍白,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质淡红等症可供鉴别之用。

  3、凡恶寒发热、无汗,证属表实证者,皆忌用方中柴胡、黄芩配伍,具有清泄热邪之功,凡外感寒邪者,可予使用,若卫阳受损,不能抗御外邪,可引贼入门,使表邪入里,病邪深入,且方中人参补气,易致邪气留恋,甚至助长邪气。临床表现兼有喷嚏、头身疼痛,时流清涕、咳嗽不已、口却不干,舌苔薄白等症可供鉴别之用。

  此外,服药期间,饮食不宜过多、过饱,宜进食易消化食物;慎食油腻、糯米、甜食等物品。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以及酒类饮料,如白酒、红酒、啤酒和醪糟等助湿生热之品。保持情志舒畅,忌情志不畅。

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

柴胡

柴胡。(图源于网络)

  二方同出于《伤寒杂病论》;均用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和解少阳、降逆和胃;治疗少阳病。

  大柴胡汤是由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而来的。小柴胡汤为治少阳病之主方,大柴胡汤为治少阳未解,病人阳明化热之证。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是以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治少阳阳明合病,小柴胡汤以和解为主,治疗少阳证。

  小柴胡汤:配人参、炙甘草益气健脾、扶正祛邪,防止外邪内传于里;功用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病;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为辨证要点。

  大柴胡汤:配大黄、枳实泻下阳明热结,白芍缓急止痛;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39健康网、养生之家网等)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