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以北宋时期为时代背景的古装剧,《梦华录》中融入了饮食、茶道、服饰、音律、职业、贸易等大量宋朝的文化元素与生活景象。“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电视剧里,刘亦菲跳着舞与“茶汤巷”掌柜斗茶的绝妙身姿惊艳了网友。赵盼儿一手“茶百戏”的绝活儿,有些像现在的咖啡拉花。看宋人点茶,点茶成画,水幻丹青,茶碗中点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风雅的“茶百戏”技术含量十足。
茶百戏(别称:分茶、水丹青)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图案的技艺。2017年,茶百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那究竟什么是斗茶?什么是茶百戏呢?茶果子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梦华录》海报。(图源于网络)
由杨阳执导,张巍编剧,刘亦菲、陈晓、柳岩、林允领衔主演的女性励志剧《梦华录》,讲述了赵盼儿(刘亦菲饰)、宋引章(林允饰)、孙三娘(柳岩饰)三姐妹蹚过人生困境携手闯东京,在皇城司副指挥使顾千帆(陈晓饰)的帮助下,努力把小茶铺开成了东京最大酒楼的故事。
《梦华录》里,赵盼儿擅长点茶,孙三娘擅长厨艺,宋引章擅长琵琶,三姐妹经营的“半遮面”茶楼正是热闹繁华的东京市井生活的一个生动切面。《梦华录》描绘了雅俗并举、烟火气十足的北宋市井生活画卷,在开播后引发了观众的热议与共鸣,掀起了一股“宋朝热”。特别是剧中精彩的斗茶、茶百戏的场景,以及美味又好看的茶果子都让人感到惊奇、印象深刻。
《梦华录》中的斗茶场景。(视频截图来源于腾讯视频)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现代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
《梦华录》中的茶百戏场景。(视频截图来源于腾讯视频)
《梦华录》中的茶百戏场景。(视频截图来源于腾讯视频)
斗茶的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而茶百戏则是其中表现力丰富、很精彩的一项内容。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采用“下汤运匕”即汤瓶注汤或用茶匙加水,用清水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独特技艺,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这不同于咖啡拉花等采用不同颜色叠加的方法。
绿茶汤显现的:重山锁翠烟。(图源于网络)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把茶百戏做到了极致。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们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
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百茶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
乌龙茶汤显现的茶百戏图牧童。(图源于网络)
茶百戏作品和插花等景物相配,适于表现中国文化的各种意境,如“喜上眉梢”、“马到成功”等等。
古代仅能用研膏茶(绿茶类)演示分茶,目前可以用研膏茶工艺加工的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演示分茶,表现中国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和文字。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延长到2小时至6小时。
2009年,武夷山茶学专业章志峰经系统研究恢复了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2017年,茶百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梦华录》中的各种茶果子。(视频截图来源于腾讯视频)
《梦华录》中,除了宋代点茶外,果子也是剧中茶食的主角儿。赵氏茶坊中三娘做的“果子”是《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品种最繁杂的一类食物,包含了生果、干果、凉果、蜜饯、饼食等一系列点心小吃。
茶果子,起源于唐朝,是茶宴中佐茶而食的糕点,也称为茶果、果子、唐果子等。茶果子外形精致小巧,颜色亮丽,多以花果为原型雕刻制作,制作工艺也是十分精细。这种饮茶作以食物的风习,历史悠久,相沿至今。
据《中国面点史》记载,在饮茶之风普及全国的唐代,便出现了边饮茶边食茶点(面点)的习俗。随着中日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日本遣唐使的增加 ,伴茶而兴的茶果子也传至日本,并于江户时代开始广为盛行,发展至今被称为“和菓子”。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中新网、央视新闻、新京报等)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