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风来2022】13载波浪前行,“双城论坛”会不会是最后一届?

【两岸风来2022】13载波浪前行,“双城论坛”会不会是最后一届?
“2022沪台双城论坛”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在两岸关系严峻复杂且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当下,“双城论坛”和此前的第十四届海峡论坛克服阻力如期举办,展现了大陆一如既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努力,也反映出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合作的主流民意。

“双城论坛”回顾13载

  主题为“韧性 永续 人文”的“2022上海台北城市论坛”19日以视频形式举行。上海市市长龚正、台北市市长柯文哲分别在上海、台北会场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龚正说,“双城论坛”是上海台北携手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两市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柯文哲说,台北和上海连续举办了13次“双城论坛”,这个过程代表了我们对两岸和平的坚持,建立了善的循环。论坛上,两市有关单位除了签署循环经济、围棋运动、智慧交通经验交流合作备忘录外,还共同发布了上海市政府制作的《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回眸》纪念册,集纳回顾了历次“双城论坛”及两市各领域的交流花絮。

2022沪台双城论坛上海会场。图片来源于上海市台办

  大陆涉台媒体指出,从自称“墨绿”的柯文哲2014年当选台北市长以来,这个“不讨论更不能解决两岸关系中现实政治问题”的城市交流活动,就成为观察两岸关系特别是岛内政治现状的风向标,岛内许多人更是把它作为大陆对台政策的信号。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走低,每年的“双城论坛”都在各种嘈杂声中举办,大陆在“网民”的反对声中,通过“双城论坛”向台湾人民展现善意,民进党当局在“独派”的声讨中同意台北维持与上海的交流,也想维护住两岸关系的最后底线。“双城论坛”就是漂荡在海峡的一叶和平之舟,它无法改变两岸关系严峻的现状,却承载着两岸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的希望

本届会不会是最后一届?

  然而每到论坛举行前,民进党成员及绿营学者,都免不得有一番“表演”。本届论坛举办前夕,他们以两岸军事紧张为由,反对举办双城论坛。陆委会更批评,中共对台作为从来不是台湾‘心之所向’,呼吁各界参与两岸交流活动秉持所谓“对等尊严”。台媒的很多报道,不约而同的使用了“台北市长柯文哲任内最后一届”、“历届规模最小的一次”这样的字眼


2022沪台双城论坛上海会场。图片来源于上海市台办

  在岛内选举政治下,“蓝绿”政党都不希望柯文哲把“双城论坛”办下去。年初,台北市议会审议“双城论坛”预算时,“蓝绿”政党一致给“双城论坛”设了“但书”,规定了“没有大陆舰机绕岛”的前置条件。他们都害怕柯文哲在两岸关系上展现出的务实灵活在政治上加了分,抢了他们的选票。在蔡英文当局刻意破坏下,两岸官方交流冷冻已久,连双城论坛这样既有的交流平台都要打压, 民进党当局所谓的“心之所向”,彷佛意味着“台湾人希望两岸人民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如果一切都如了民进党的愿,两岸将走向何方?

两岸交流动力乃民意所趋

  面对民进党议员的发难,柯文哲痛快回击,如果民进党当局觉得“双城论坛”不用办,“那建请蔡英文停止两岸贸易,把在大陆的台湾人全部撤回来。”一句话怼得民进党议员哑口无言。柯文哲能让最善狡辩的民进党吃瘪,不是因为口才更好,而是因为道出了无可辩驳的事实:两岸交流合作关乎两岸同胞根本利益。柯文哲还点出了一个两岸现实,那就是两岸经贸与社会的紧密连结。目前台湾出口贸易中大陆就占42.3%,台湾对大陆出超1千多亿美元。民进党上台后对大陆的经济依赖有增无减,不敢停掉在野时口口声声的糖衣毒药──ECFA。事实正像某民众党人士指出的“两岸政治虽然紧张,经贸还是很热络,城市其实很难不对话。”

  更何况岛内学者早有评论指出,“民进党与绿营学者的主张,和台湾真实的民意并不相符”。据最近几项民调显示,台湾人民不分党派,大多数人的意向都是希望两岸恢复交流。中华亚太菁英交流协会5月公布的民调显示有68.5%的民众,支持两岸在疫情稳定下,逐步开放交流,并放宽大陆人士来台的管道。陆委会6月委托政治大学的民调也显示同样的民意,对于两岸疫后交流,也有7成以上民众赞成在两岸疫情逐步稳定后,循序恢复大陆人士来台从事交流活动。

  “双城论坛”虽然只是不谈政治的城市交流,却是两岸关系这个“大政治”的“晴雨表”,只要还盼望着两岸和平,就有责任小心地维护着它。这符合台湾的利益,符合台湾人民的利益。两岸要和平、要交流、要合作,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那么两岸何愁下一个“双城论坛”?(华夏经纬网综合报道,部分资料参考海外网等)

相关链接:沪台论坛13年成果丰硕

  2010年4月

  签署了28项协议,涉及金融、化工原料、钢铁、旅游、知识产权和技术合作、农产品等方面的长期交流与短期采购、投资等。

  2011年7月

  就教育、卫生医疗、旅游等签署了三项交流合作备忘录。

  2012年8月

  签署体育、老人照护、2个区政交流等四个合作备忘录。

  2013年7月

  签署了市民服务热线、图书馆交流、区政交流等四个合作备忘录。

  2014年6月

  签署包括高校交流、艺术节合作备忘录,以及两个区级合作备忘录。

  2015年8月

  签署交通、公务员观摩交流合作备忘录和两个区级交流合作备忘录。

  2016年8月

  签署马拉松、电影节以及区级交流合作备忘录。

  2017年7月

  签署四项合作备忘录,涉及区级交流、高校交流、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篮球运动交流合作。

  2018年12月

  签署三项合作备忘录,涉及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文化广播影视交流与合作及区级交流。

  2019年7月

  签署三项交流合作备忘录,聚焦智慧城市、电子竞技运动和区级交流。

  2021年12月

  签署野生动物保育、民乐人才交流、创新科技等三项交流合作备忘录。

  2022年7月

  签署循环经济、智慧交通、围棋三项交流合作备忘录。(此资料参考香港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