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叠加地缘政治风险的大变动时代,在台海形势波云诡谲牵动中美战略博弈大背景下,民进党当局宣称,尊重“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但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进而否定其内容、内涵及表现形式。在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三十周年之际,大陆隆重纪念意义重大,有利于稳定人心,维护台海和平稳定。通过正本溯源,批驳谬论,拨乱反正以正视听,重新彰显“九二共识”的意义价值。通过还原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的历史原貌,可以发现,“九二共识”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是中华文明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
一是“九二共识”是人民的共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987年底,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长达38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民间交往迅速扩大,同时衍生出许多需要通过两岸协商解决的具体问题,冲击着台湾当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交融,促使两岸公权力开始思考如何接触,这既是“九二共识”得以形成的“因”,也是“九二共识”形成的“果”。“九二共识”形成的动因和成果就是为解决两岸人民交流交往的具体问题,进行两岸事务性商谈。如今,民进党不顾及两岸同胞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求,人为制造各种交流障碍,其实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被两岸同胞抛弃。
二是“九二共识”是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共识。在两岸各自的法理架构下,两岸公权力无法直接进行有效接触,但并不妨碍两岸中国人创造性的使用“白手套”进行协商。1990年11月,台湾方面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本着“中国的、善意的、服务的”精神,接受台湾当局委托,授权与大陆方面联系协商,处理涉及公权力的两岸事务。1991年12月,大陆成立海峡两岸交流协会(简称“海协会”),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础,根据有关方面授权,处理与海基会的联系、交往和商谈。当时,两岸存在“一个中国涵义”之争,但1992年10月底双方在香港进行工作性商谈时,都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各自提出多种协商方案;最终,形成“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的共识。可见,协商的诚意、态度,决定了协商能否开展,共识能否形成。如今,民进党口口声声说民进党没有参与“九二共识”,大陆应该与民进党当局形成新的共识,却实实在在通过“修法”设置种种阻挠两岸融合交流的障碍,破坏两岸交流沟通的渠道平台,导向的只能是封闭与隔绝,自绝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三是“九二共识”是用口头和文书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的共识。在香港会谈海基会提出的第8种方案中,“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并建议“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述”。香港会谈结束后,海协会致函海基会,指出海基会在香港商谈中就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提出了具体表述内容,其中明确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重申同意各自以口头表述方式声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的态度,并提出海协会口头表述的要点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该函以附件的方式,将台湾海基会在香港提出的第8种表述方案附在函后,作为双方彼此接受的共识内容,海基会对此回函并未表示异议。自此,双方均认为经过协商达成了共识,后来被称为“九二共识”。可见,民进党企图否认“九二共识”历史事实的说辞是站不住脚的。
四是“九二共识”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共识。在两岸内战延续的法理逻辑下,尚未签署和平协议的两岸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和平,享受和平红利,与“九二共识”的形成有莫大的关系。首先,“九二共识”是两会商谈的前提。香港会谈形成“九二共识”后,“汪辜会谈”顺利进行。马英九2008年执政后明确承认“九二共识”,两会制度性协商顺利进行,签署ECFA在内的23项协议。其次,“九二共识”是两岸政党交流的基础。2005年,国共两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最后,“九二共识”是两岸高层互动的基石。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66年来首次会晤,历史意义非凡,也离不开“九二共识”作为互信基础。此外,“九二共识”还是两岸协商涉外事务的基础。相较于马英九时期台湾地区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国际民航组织大会等,蔡英文当局到处碰壁,“邦交国”不断减少的窘境,恰恰是因为民进党无法正视“九二共识”所造成的必然结局。如今,民进党当局挟洋自重,企图抹黑“九二共识”,实际上是在破坏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无疑是自掘坟墓。
陈咏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副研究员
来源:今日中国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