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传承中医药精神 弘扬中医药文化之名方篇:归脾汤

归脾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南宋医家严用和所著的《济生方》。为补益剂,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等。

归脾汤

图编者按

  归脾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南宋医家严用和所著的《济生方》。为补益剂,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歌诀:“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兼加姜枣益心脾。”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在临床上,可以治疗由于心脾气血两虚而引起的心悸、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微黄;常用于治疗各种原因而导致的贫血、器质性心脏病而出现的心慌、头晕、气短、面色少华,倦怠无力者,应用归脾汤加减,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归脾汤的组成与用法

fea9c71e00a44886862c90b7796421e2

归脾汤的组成。(图源于网络)

  组成: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白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

  用量: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人参各3g,木香1.5g,甘草(炙)1g。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归脾汤方剂宜温服,不宜冷服,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影响消化功能。

归脾汤的功用和方义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方义:本方多由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治疗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为主。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归脾汤的配伍和加减化裁

  配伍特点:

  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

  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

  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加减化裁: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比较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

  归脾汤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

归脾汤的禁忌

  禁忌人群

  1、凡营血有热证者,皆忌用营血有热,热迫血溢,热扰心神,易出现斑疹隐隐,皮下出血,夜寐不安,经期提前,量多或淋漓不尽等症,易与归脾汤证相混淆。但营血有热证者,尚有身热,斑疹红赤,血色鲜红,舌质绛红,脉象数等症与归脾汤证迥异,可供鉴别之用。

  2、凡心阴亏虚证者,皆忌用心阴不足,心热扰神者亦可见出现惊悸怔忡,不寐多梦,与归脾汤证非常相似。但心阴不足证者,尚有心中烦乱而热,舌质红,脉象细数等症,可供鉴别之用,切忌误用。

  3、凡痰湿阻滞证者,皆忌用痰湿阻滞,清窍不宁,脾运不佳,可出现心悸,不寐,健忘,食纳无味,面色萎黄等症,与归脾汤证颇有相似之处。但痰湿阻滞证者,还有胸脘痞满,痰量较多,苔白腻,脉象滑等证而与之不同,可供鉴别之用。其病机相异,故当忌用。

  煎服禁忌

  1、不宜用急火煎煮。归脾汤系补养方剂,煎煮之前,宜用冷水将饮片一起浸泡30~60分钟,待药材完全被水浸透后,再将清水加至淹过药渣面2cm,再用小火煎熬。如用急火猛火,煎熬时间过短,不利于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也可能导致药液涨溢或烧焦,而影响疗效。

  2、药液不宜过多。归脾汤方剂用于心脾两虚证,对于脾运不佳的患者,药液不宜过多,一般每次服药量掌握在200~250ml之间,如果经3次煎煮后合并在一起的药液太多,可采取“去渣重煎”的方法,将药液浓缩至规定的范围之内,然后再分次服用。

  日常禁忌

  1、切忌饮食不节。脾为后天之本,饮食营养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因此,不能不食,又不可滥食,关键就是一个“节”字。不节,包括暴饮暴食、挑食偏食、食至过饱以及因各种原因所致之饥饿等,在归脾汤方剂服药期间,均应加以注意。

  2、切忌操劳过度。劳倦伤及心脾,在服用归脾汤方剂期间,应特别注意劳逸适度的调养,切忌剧烈的体育活动,劳动强度太大的体力劳动,以及缺乏松弛的脑力劳动,尤其不能加班熬夜,以免影响疗效。

传说故事

  白术的传说

1000.webp

白术。(图源于网络)

  传说南极仙境有只仙鹤,衔着一支药草,想把它带到人间,种植在最好的地方。仙鹤来到了天目山麓上空,看到下界有一块靠山傍水的盆地,便降落下来,把口里衔着的药草种了下去。仙鹤白天除草松土和浇水,夜晚就垂颈俯首守护在旁。日子一长,仙鹤竟化成了一座小山,人称"鹤山"。有一年,鹤山附近发生一场大瘟疫,不少人染病在床。这一天正是九月重阳,秋高气爽。街头来了一位姑娘,白衣白裙,上绣朵朵菊花和点点朱砂。她摆了摊叫卖一种块茎,称可以医治百病,免费发放给镇子上的病人。有个药店老板见有利可图,就全部收了下来。果然,这种块茎奇效无比,人们个个摆脱了病魔,药店老板发了一笔大财。他贪得无厌,想起姑娘临走时说家住鹤山,便入山寻找,可找来找去,找不着一户人家。老板娘知道这事,心生一计,对着老板耳朵如此这般一说,把老板说得眉开眼笑。

  转眼到了第二年重阳,那白姑娘又来卖那种块茎了。这一次,老板显得百般殷勤,搬凳献茶。白姑娘一坐定,老板娘偷偷地用针穿了一根红线别在了姑娘的衣裙上。白姑娘收了钱就走,老板却带了一个伙计悄悄的跟了上去。白姑娘顺着一条荒芜的羊肠小道往山坡上走,走着走着忽然不见了。老板和伙计急忙满山寻找,在山岗找着了一株穿着红线的药草,香味扑鼻,老板开心极了,说:“好!这个活宝贝可落到我手里了!”大声叫喊伙计:“快拿锄头来。”谁知一锄头掘下去“啪”的一声,闪出一道金光,刺瞎了老板的眼睛。那株千年仙草就无影无踪,再也找不着了。以后再没有人见到那白衣姑娘。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医术高超,心地善良的白衣姑娘,就将这种块茎样的植物改名为“白术”。

  黄芪的故事

  《旧唐书·方技传》记载: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其用黄芪、防风两味中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药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治,柳太后康复如初。许胤宗由于治好了柳太后的中风而出了名,还因此被晋升为义兴太守。

  龙眼的传说

  很久以前,大海边有个村庄,庄上有一个胆大又英俊的青年名叫桂圆。他自幼失怙,独自一人靠下海打鱼为生。海里有条恶龙,每到中秋节那天,就出来伤人。乡民们非常恨它,一心想要除掉这个祸害。有一天,桂圆和乡民们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在海边挖了口很深的陷阱。等到中秋节那天,他们在岸边放了好多用浓酒浸透过的猪肉。不多时,恶龙果然出现,只见它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张牙舞爪,一脸的凶神恶煞,甚是骇人!恶龙大摇大摆地来到岸边,以为乡民们学得乖了,用猪肉来“孝敬”它。也没多想一口吞下猪肉。不久酒性发作,恶龙就躺在海滩不动了。  

  压抑已久的乡民们纷纷用刀愤怒地砍向恶龙。恶龙痛醒,发疯似地猛的扑向乡民。桂圆眼明手快,挺身而出,用钢叉一下子就刺瞎了恶龙的右眼。恶龙疼痛难当,落荒而逃。桂圆猛扑上去,跨上龙颈,用全身力气一匕首又挖下了恶龙的左眼。恶龙何曾吃过如此大亏,登时紧紧箍住桂圆,发疯似地报复。一龙一人就在沙滩上反反复复地翻滚扭打,只听“扑通”一声,最后两个全部都摔进了陷进。当大家把桂圆救起时,他已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但他的双手仍紧紧地掯着一对龙眼。乡民们含泪把桂圆安葬,并把一对龙眼也葬在桂圆的身边。后来,在埋龙眼的地方又长出一棵树来,不久就结出鲜甜的果子,乡民们就把它称作龙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英雄桂圆,就把龙眼称为“桂圆”。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养生之家及网络)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