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广州7月31日电 (记者 王捷先)由中国社科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台湾史青年学者研讨会30日至31日在中山大学召开。
两天会期里,60余位来自海峡两岸的学者和青年学生在线上线下开展学术交流,分享有关台湾历史的研究成果。
福建师范大学讲师郭满在会上介绍《诸罗县志》中《番俗图》的文化与政治意涵。他认为,《诸罗县志》是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后的首部县志,不仅在编纂体例上开台湾方志修纂先河,卷首附有的《番俗图》形式直接借鉴《贵州通志》,彰显出彼时官方将台湾视为边疆的认知观。
通过研究台湾历史资料,郭满指出,作为居处清朝边疆的“社番”(台湾少数民族),其在国家政治序列中的定位即“边地之民”,清廷在制定“理番”政策中,参照已有的边疆治理经验,这也是清朝官方理解“社番”的出发点。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灿分享1790年台湾“生番”头目怀目怀等12人觐见乾隆帝恭贺八旬万寿史实。她介绍,怀目怀等先后于避暑山庄、圆明园、紫禁城全程参加庆祝活动,在君主专制鼎盛时期,国家礼法制度森严,清廷以礼制化导边疆部众背后,反映出台地番屯制度的建立,也体现清朝统治者彰显海疆永靖的意图。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苏岩通过研究蒋介石1960年代日记发现,蒋介石1962年策划“反攻大陆”期间,与美方达成一系列合作,但美方对其军事援助许诺沦为“空头支票”、并不愿见台海出现战争。
“国民党当局单方面推进相关工作时,美方采取了停止贷款、暂缓军事设备出口等一系列措施”,苏岩认为,当台湾方面试图挑起战争时,美方多采用“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
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周琳回顾学界有关澳门与台湾交流往来历史的研究。她认为,澳门在两岸交流中扮演一定的中介作用,长期以来澳门与台湾的民间交流持续不断,但研究成果不多,这也是青年学者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青峰、珠海澳科大科技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宾睦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黄佳作等青年学者分别分享交流张之洞、容闳和许南英等涉台历史人物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担任副教授的台湾教师尤淑君在大陆工作已逾十年,她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大陆青年学者研究台湾历史,从此次研讨会也可以发现,青年学者们关注的领域越来越广。他们不只致力于历史研究,也关心现实,试图发现和解决问题,十分令人欣喜。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副主任程朝云认为,本次研讨会体现出青年学者受到良好而扎实的学术训练,试图在研究中寻找新视角,在台湾史研究的资料发掘和运用方面都有可取之处。希望通过研讨会帮助年轻人成长,共同推动台湾史学科的不断发展。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