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台湾农渔产品首当其冲,农渔业者莫可奈何。台湾媒体多将焦点放在水果身上,对水产品的着墨不多,甚至将渔业概括在农业范畴,忽略了渔业与农业存在诸多的差异,例如农业重要生产要素是土地而渔业是渔场,农业增产要靠施肥而渔业靠的是装备,农业产量可以预测而渔业难以预测等等,政府每每惯用农业思维来处理渔业问题(如“渔业署署长”不具备渔业专业背景),不是答非所问就是隔靴搔痒,让台湾渔业发展充满荆棘,也失去了靠海吃海的先天优势。
这些年台湾渔业处境越来越艰难,不仅基层劳动力严重不足,渔业人才短缺,公海自由捕鱼区域及配额遭到限缩,还不时遭到他国公务船舰的强行驱离、登船临检、扣押、罚款甚至人身安全遭到威胁,近来渔产品更成为大陆施压台湾的筹码。渔产品遭到大陆禁运后,蔡政府虽然也给予无息贷款,保价收购,奖励加工暨出口补贴等,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只是从养石斑改养午仔鱼,依样高度依赖大陆市场,换汤不换药的作法,让从事渔业成为高风险的产业,逐渐降低养(捕)鱼的积极性,若不积极设法改善渔业环境,提高渔民生产意愿,恐将危及台湾的粮食安全。
台湾渔业对中国大陆市场的依赖虽不及农产品(2020年台湾水产品出口中国大陆数量为10.47万公吨,总额为1.67亿美元,占农产品总出口值的25.9%,居第三位),但是仍有少数种类如鱿鱼、石斑鱼、午仔鱼、白带鱼等,高度依赖大陆市场,担心成为下一波制裁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虽有远洋渔业优势,但远洋捕捞渔获有九成直接外销,台湾餐桌上的海鲜自给率不到六成,除自行生产外,每年需进口相当数量的水产品,2020年进口数量为52.7万公吨,总额为18.32亿美元,中国大陆高居首位,2020年自中国大陆进口水产品数量为9.1万公吨,总额为2.5亿美元,主要种类包括:海带、黄鱼、肉鲫、鲍鱼、海扇贝、鱼浆及鱿鱼,担心成为另一个可以运用的筹码。台湾四面环海却需要大量进口鱼货,令人汗颜。
水产品对保障21世纪的粮食安全和营养做出了日益重要的贡献,据估计渔捞和水产养殖业支持约6亿人的生活和生计。2020年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量达2.14亿公吨,销售额计4060亿美元。未来全球水产人均消费量,受到收入增加、产量增加、加工精良和分配改善以及饮食趋势变化的推动,到2030年将增加约6%达到21.4公斤,蓝色食物(即水产食品),在粮食系统中较陆生食物更具发展潜力。
然而全球捕捞渔业呈现出下降或停滞的趋势,水产养殖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长(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鱼产量的 52% 以上),在粮食安全和生计方面更具潜力;尤其水产养殖生产每单位蛋白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通常优于大多数畜牧生产和一些捕捞渔业,已被纳入区域和全球的发展战略和粮食政策。
而台湾曾被誉为“养殖王国”,原本有足够的实力可以顺势而为,却因政策偏误,政治凌驾专业,外行领导内行,科研量能萎缩等影响,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台湾水产养殖规模不增反减,年产量从36万公吨缩减为28万公吨,内陆鱼塭也从4.1万公顷缩减为3.5万公顷,跟不上国际养殖渔业发展脚步,台湾渔业普遍存在“缺渔场”、“缺渔工”、“缺保护”的三大困境,有业者呼吁公务员及渔会应抗拒政客的勒索,政府应立即停止对养殖业过当的干预,可惜蔡政府听不进。
渔业为全球超过2.5亿人提供主要收入来源,为数亿人提供主要蛋白质来源,未来水产养殖及渔业发展必须朝可持续性发展,来满足对水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这需要靠有效的渔业治理、技术创新、投资奖励和价值链重塑。面对两岸局势的诡谲多变,台湾应该将水产品纳入粮食安全战略内涵并透过法律、政策和技术框架,全力来推动,跳脱陆权思维才能为台湾渔业找到新出路! (作者 李武忠)
来源:香港中评网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