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6日电 (记者 应妮)1959年发现的二里头遗址,16日再次出现在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的通报中。近年来在都邑布局方面的考古进展,为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的论断提供了更多实物依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副研究员赵海涛介绍,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多网格式的城市布局,2021年以来考古工作陆续揭露了多处城市道路和道路两侧夯土墙,遗址北缘中部首次发现较为丰富的制陶遗存,宫城西南角发现了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祭祀区以西发现有二里头文化大型居址及高规格墓葬,是探讨早期国家都城制度、手工业与社会经济、礼仪与丧葬制度等问题的重要线索。
事实上,聚落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社会结构、关系的有效手段。剖析二里头都邑聚落的构成要素、整体布局及其发展过程,可探索当时的社会结构、等级划分,以及规划思想、礼仪制度、统治模式,研究二里头国家王权的特征及演变过程等重大问题。
赵海涛说,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形成如同“九宫格”的布局,确立了都邑规划布局的基础框架: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三个最重要的区域恰好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重要遗存拱卫在宫殿区的周围。完全符合“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都城规划特点。宫殿区居于核心,显示了王权的至高无上、高度集中。
除宫殿区、作坊区以外的多个区域外侧也以围墙间隔和防护,这表明其重要性。同时,历年来在其中多个网格内发现有不同等级的建筑和墓葬,每个网格应属不同人群,这表明二里头都城极可能已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他表示,严谨、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社会结构分明、等级明显,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是进入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与此同时,新发现的制骨、制漆、制陶的作坊,堆积丰富、遗物较多,将有助于理解二里头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加工流程和工艺。“这些发现是手工业考古和城市布局研究的重要突破,为研究二里头王都的城市布局、规划理念,以及手工业加工的技术、流程、组织、性质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填补了二里头都邑布局和手工业考古的空白。”赵海涛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指出,二里头遗址最近二十年的发掘让考古人员对遗址的城邑结构和布局开始有所了解。目前的认识还集中在布局方面,比如“九宫格”布局、宫殿区居中等,各种作坊遗迹更证实了它作为都城的功能。(完)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