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当局“食药署”发布公告称,一款日本群马县生产的“蒟蒻粉”(俗称魔芋粉)测出辐射物“铯-137”和“铯-134”。这是民进党当局开放日本“核食”以来,首件被测出辐射物质的食品。
对于这则消息,岛内绿媒反应相当低调,仅用两三段文字叙述,强调相关物质并未超标,且当局“严格把关”,已劝导厂商退运销毁。另外,台“行政院”则表示,未来有类似情形,也会公开透明、对外说明。
云淡风轻,一笑而过,这正是民进党当局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但日本“核食”的威胁与危害无疑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冰山,此次被“意外”发现的含辐射食品,仅是冰山一角。民进党当局与绿媒报道隐藏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针对日本“核食”的检测力度;二是对“核食”“洗产地”的防范措施。
首先,在检测力度方面,民进党当局整体检测量能不足。新北市议员参选人黄心华指出,根据当局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台湾地区进口日本食品14万1107批,平均每月1万1758批,其中包含水产2万8522吨,平均每月2377吨。如果依照民进党当局过去一个月的检测数量来推估,检测频率相当于每6批进口品仅检测1批;若仅针对水产品来看,“每6吨的水产品仅检测一批次”。这说明民进党当局对日本输入食品的检测量能不足。
其次,即便民进党当局对福岛5县进口食品加强检测,但仍无法有效保证日本输台食品的安全性。从过往两年内的检测资料可知,部分不属于福岛及周边5县市的区域,也曾向台湾输入过含有辐射物质的食品。近期验出最高辐射剂量的食品,就是来自日本爱知县的食品加工物。有观点指出,核灾食品对人体长期影响尚待科学查证,当局必须严防日方不肖业者藉由“洗产地”或伪造产地来蒙混欺骗消费者。
民进党当局在宣传开放“核食”时,曾强调“有条件开放”,声称其所设置的辐射量标准远低于国际容许值。一些亲绿学者还宣称,食物经烹饪后会辐射物质会再稀释,而民众一日三餐,不可能餐餐都只吃“核食”,因此对人体影响不大。
只不过,绿营越是为“核食”疯狂“洗地”,越会让民众感到后患无穷。如今食品供应充裕,有那么多安全、营养、毫无疑虑的食品可供选择,民众为什么要冒着健康受损的风险来吃“核食”?
当民众不吃“核食”成为共识与常识,民进党当局再怎么强调“有条件进口”,也无法消除民众对“核食”的排斥和抗拒,更无法掩盖进口“核食”决定散发出的浓浓“政治恶臭”。
此次日本“核食”首次被检测出辐射物质,无疑给台湾社会再次敲响警钟。舆论呼吁民进党当局采取有效措施,排除辐射风险。但民进党听得进去吗?当“九合一”选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选情悲观的民进党还有心思为民生考量吗?日本“核食”暴露出的危险警训,恐怕要再一次被民进党掐灭了。
来源: 海峡之声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