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2年9月文化关键词,包括:规范网络演出、国产电视剧片头、第九届博博会、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考古中国”最新进展、4.4亿年前鱼类化石、世界上最早人工合成铅白化妆品、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北京鼓楼沉浸式数字展、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盛世回归 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尚意千载——宋代书法主题展”、“园说Ⅳ——这片山水这片园”、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届北京国际图书节、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2023年《故宫日历》、《颐和园日历·2023(草木贲华)》、第22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澳门文学馆、万寿寺修缮、上海图书馆东馆、任溶溶、薛范等入列。
9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规范网络演出剧(节)目经营活动 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通知》指出,从事网络演出剧(节)目经营活动,应根据《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有关规定,向所在地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申请取得经营范围包含“网络演出剧(节)目”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此外,采用直播方式提供网络演出剧(节)目,应当采取延时直播方式播出,并安排专人对网络演出剧(节)目进行实时监管,发现内容问题第一时间阻断并及时处置。>>>【详文】
9月2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使用国产电视剧片头统一标识的通知。通知称,为适应新时代电视剧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电视剧制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打造中国电视剧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广电总局决定自2022年9月21日起使用国产电视剧片头统一标识。>>>【详文】
观众在“博物中国展区”参观。 中新社发 程航 摄(来源:中新网)
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9月1日在河南郑州启幕,全景展现四年来中国博物馆建设、保护、研究、展示、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新面貌、新项目、新成就。以“新时代的博物馆:创新·发展·传承”为主题的本届博博会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政府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郑州市政府等共同主办。>>>【进入策划】
9月28日,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尼山闭幕。梁犇 摄(来源:中新网)
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9月28日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尼山闭幕。连日来,海内外600余名专家学者、嘉宾代表以线上线下方式直抒己见,认为面临历史机遇和共同挑战,需要更加重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创建美好未来。与会学者认为,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各种文明各有特点,各有优长,共同塑造着人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详文】
后城咀遗址出土器物。国家文物局供图(来源:中新网)
9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四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聚焦中国早期文明,介绍早期国家研究的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本次工作会的四个考古项目均是黄河中游早期城址发掘与研究的最新成果,时间均处于中华文明形成之后、早期发展阶段。这些最新成果展现了中国史前文明化与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进入策划】
9月2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通报了来自湖北、云南、温州、开封四处考古新发现。四个考古项目分别涉及直立人起源与发展、边疆考古、都城考古、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考古等重大成果。同时,国家文物局还通报了202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考古工作进展情况。>>>【进入策划】
来自中国志留纪早期的五种新发现鱼类艺术复原图。张禾名 绘图(来源:中新网)
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上颌与下巴,这些器官是怎么演化来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约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两个化石库,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并据此取得一系列新发现,填补了脊椎动物“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详文】
陕西梁带村遗址出土的、用于研究的人工合成铅白化妆品遗存样品。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来源:中新网)
中国学者在陕西一处春秋早期贵族墓地出土微型铜容器的残留物中,最新合作研究发现并分析确认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铅白化妆品遗存,说明中国古人在春秋早期使用人工合成铅白化妆已属平常,其年代比欧洲及环地中海地区要早近300年。>>>【详文】
“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9月1日晚,“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在河南郑州开展,人面鱼纹彩陶盆、红山文化玉猪龙、良渚纹玉琮、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国宝”集中亮相。本次展览以“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为主线,通过中国百年来100处考古发现出土的代表性文物,集中展示中国考古百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详文】
鼓楼内展出的“时间的故事”展览。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来源:中新网)
北京市中轴线上的鼓楼内展出的“时间的故事”展览8月26日起正式投入试运营,吸引市民参观欣赏。该展览通过新型的沉浸式数字展和丰富的交互体验等方式,生动展示中轴线沿线古建筑的魅力,阐释北京钟鼓楼的古代报时功能、建筑特点、周边地区民俗文化及其与北京中轴线的关系等内容。>>>【详文】
展出文物。张金川 摄(来源:中新网)
海贸明珠——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21日在福建省漳州市博物馆开幕,再现了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繁荣兴旺。活动当天,不少民众慕名前来一睹沉睡700年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近年来,漳州水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在漳州海域发现水下遗址22处,经过水下探摸确认的水下文化遗存9处,海船遗址4处,类型十分丰富。>>>【详文】
展览现场。国家博物馆供图(来源:中新网)
9月28日,“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从西周时期的克鼎,到20世纪90年代制作的紫禁城全景模型;从反映汉代丧葬文化的《伏羲女娲图》轴,到体现18世纪社会风貌的 《乾隆南巡图》;从张骞墓出土的封泥,到元代龙泉窑青釉刻划缠枝牡丹纹凤尾尊,前者见证丝绸之路的开拓,后者证实龙泉窑青瓷在元代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的重要角色……两馆拿出400余件文物精品,阐述中华文明的“和”文化、“合”理念。>>>【详文】
“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现场。闵行区委宣传部供图(来源:中新网)
9月26日,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与北京市圆明园、保利艺术博物馆共同携手打造的“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在闵行区博物馆临展厅开展。该展览展出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马首等五件青铜兽首,以及商周、春秋战国、两汉时期共40余件国宝级青铜重器。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2月18日。>>>【详文】
米芾真迹《行楷书破羌帖跋赞卷》首次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张婵 摄(来源:新华网)
9月27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联共同主办的“尚意千载——宋代书法主题展”系列活动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宋代书法以尚意着称,以苏、黄、米、蔡四家为代表,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又一高峰。此次“尚意千载——宋代书法主题展”,由“宋代法书特展”“当代临摹与创作展”以及宋代书学研讨会三部分组成。>>>【详文】
游客在颐和园博物馆参观“园说Ⅳ——这片山水这片园”。易海菲 摄(来源:中新网)
9月28日,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颐和园管理处承办的系列精品文物专题展“园说Ⅳ——这片山水这片园”在颐和园博物馆开展。展览通过颐和园、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首都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各类展品171件/套、资料品32件/套,系统阐释北京西郊历史名园的山水环境、造园历程、艺术成就、多元功能和建设发展进程。>>>【详文】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演出的戏曲表演《挂帅·出征》。蒋启明 摄(来源:中新网)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于9月1日在北京开幕。本届艺术节以“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是我国文艺事业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举办的一次艺术盛会,是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举办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盛会。从8月29日起,13台涵盖话剧、京剧、歌剧、音乐剧、粤剧、舞剧、交响音画等来自全国各大院团的精品剧目将在北京轮番上演,为广大观众奉上一场异彩纷呈的文艺盛宴。>>>【进入策划】
第二十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在首钢园的展区。徐婧 摄(来源:中新网)
9月1日至5日,以“全民享阅读 书香满京城”为主题的第二十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在2022年服贸会上举办。图书节期间,一缕缕书香串起线上线下,让中外参会展团和参观者同享文化盛宴。本届图书节着力打造“线上+线下”的体验形式,在主会场设置“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出版物展区、全民阅读展区、传统文化展区、“书香京城”展区、儿童光影阅读区及“名家大讲堂”专区。>>>【进入策划】
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海报。主办方供图(来源:中新网)
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如约而至,从九月初开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近百场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全方位铺开、多领域呈现,以文学的方式展现新时代北京文学风貌。>>>【详文】
开幕音乐会——交响音诗《千里江山》演奏现场。程景伟 摄(来源:中新网)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30日落下帷幕。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里,演出活动精彩纷呈。粤港澳琴瑟和鸣,在“放歌大湾区·建功新时代”的主题下,通过“城市联动”的方式整合优质文化艺术资源,用各具特色的文艺活动为大湾区居民献上“文艺大餐”。>>>【详文】
《故宫日历·2023年》封面。故宫出版社供图(来源:中新网)
以“玉兔迎春至,神州报喜来”为主题的2023年《故宫日历》9月19日在故宫博物院首发,日历呈现了三百余件不同朝代的珍贵文物。首次推出的《故宫日历·书画版》也一并亮相。兔在中国生肖传统文化中可爱活泼,是活力和幸福的象征。2023年《故宫日历》在一直以来的生肖概念基础上,选取表现兔子形象、大婚、家庭、婴戏相关的文物,表达圆满和美好的祝福,三百余件不同朝代的珍贵文物在日历中得以呈现,体现着吉兔纳福、玉兔迎春、喜结同心、龙凤呈祥、瓜瓞绵连等幸福美满生活的内容。>>>【详文】
《颐和园日历·2023(草木贲华)》。中新社 易海菲 摄(来源:中新网)
9月28日,《颐和园日历·2023(草木贲华)》正式与游客见面。这本日历以颐和园植物文化为主题,延续口袋书式设计,以节令赏花为主线,精选385幅植物主题图片,让读者与游客随日历沉浸式体验颐和园四季变化。日历以园林植物配置的视角,系统梳理颐和园的园林植物配置中的艺术。>>>【详文】
《东北故事》荣获本届摄影大展评审委员会大奖。向上 摄(来源:中新网)
第22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1日晚揭晓各项奖项,史春凭借作品获得本届大展评审委员会大奖。当晚,优秀摄影作品奖、多媒体优秀作品奖、院校优秀作品奖、中国青年摄影推广计划“鲲鹏奖”、评审委员会大奖等七大奖项一一揭晓。>>>【详文】
9月17日,嘉宾出席澳门文学馆开幕仪式。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来源:新华社)
9月17日,澳门文学馆举行开幕仪式,18日起全面对外开放。澳门文学馆位于荷兰园大马路一处始建于1920年的欧式建筑群内,毗邻文化设施及市民活动集中的塔石广场。该馆与附近一带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群进行联动,和区域内的文艺创意空间互相呼应,以增强市民及旅客的文旅体验,促进文化交流。>>>【详文】
万寿寺内景。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来源:中新网)
素有“京西小故宫”美誉的北京万寿寺9月16日重新对公众开放。本次开放,万寿寺内的北京艺术博物馆设五个基本陈列,展示馆藏各类文物精品35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60余件。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历经明清两朝的兴建、扩建,形成了集寺院、园林、皇家行宫于一体的大型古代建筑群。1987年,北京艺术博物馆在万寿寺“安家”;2017年,为迎接万寿寺历史上第五次大型修缮工程,北京艺术博物馆闭馆,本次修缮施工面积超9000平方米。>>>【详文】
上海图书馆东馆(无人机照片)。(来源:新华社)
上海图书馆东馆9月28日正式开馆,建筑面积达11.5万平方米。这座可阅读的建筑不仅演绎了中华文化的美学符号,内部空间犹如太湖石般相互连通,还融合了艺术之美,十组来自全球各地的当代艺术家在东馆室内外创作了多件场域定制的公共艺术作品,使东馆成为更开放的文化艺术空间。>>>【详文】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上海译文出版社 供图(来源:中新网)
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于2022年9月22日晨在沪离世,享年100岁。任溶溶从20世纪40年代起开始从事儿童文学翻译工作,先后翻译了《古丽雅的道路》《长袜子皮皮》三部曲、《小飞人》三部曲、《安徒生童话全集》《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飞翔的鸟拒绝忧伤》等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并创作了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天才的杂技演员》以及一大批儿童诗作品,滋养了无数中国孩子的童年生活。>>>【详文】
著名翻译家薛范。上海翻译家协会 供图(来源:中新网)
著名翻译家薛范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日21时31分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8岁。薛范1934年出生于上海,主要从事外国歌曲的翻译、介绍和研究。他用翻译与音乐对话,译配发表过《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世界各国歌曲近2000首,编译出版的外国歌曲集有30多种。>>>【详文】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