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矢志坚守“九二共识” 勠力推进统一进程

华夏经纬网 > 两岸 > 经济时评      2022-11-03 10:10:03

  2022年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30周年。“九二共识”诞生于两岸民意交流发轫之初,耕耘于两岸关系起伏跌宕之际,收获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中,砥砺于两岸关系乱云飞渡之时。回顾30年来两岸关系走过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和进展,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建立政治互信、开展两岸协商对话、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至关重要的作用。“九二共识”的形成,充满了艰辛的探索,汇聚了丰富的实践,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凝聚了深邃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九二共识”:核心要义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在岛内外强大压力下,台湾当局不得不作出回应。两岸关系开始缓和。1987年,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随即兴起,并衍生许多需要通过两岸协商解决的具体问题。为推动两岸协商对话,发展两岸关系,中央作出筹建对台商谈受权民间团体的重要决策。1991年12月16日,海协会在京成立,与1990年11月21日成立的台湾海基会建立了联系、商谈机制,从此开启了两会协商谈判的历史进程。

  


  2022年6月7日,以“历史新方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第二届“携手圆梦—两岸同胞交流研讨活动”在北京开幕

  1992年3月,海协会开始与台湾海基会商谈。根据商谈所处理的海峡两岸交往中具体事务的性质,并充分考虑到双方对一个中国的立场和政策,海协会提出应在事务性商谈中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表述方式可以充分协商,并愿意听取海基会和台湾各界意见的建议。其中“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含义”这一条,是达成共识的关键。1949年以后,尽管两岸分隔对立,存在着深刻政治分歧,但双方均长期坚持一个基本立场,那就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这是两岸关于一个中国主张的共同点和连结点。在对一个中国涵意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暂时搁置争议,通过求同存异的办法,就有可能在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一想法一直贯穿于海协会争取达成共识的全过程。

  1992年10月,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开始进行工作性商谈,集中讨论了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态度的问题。经两岸双方分别授权,通过两会反复协商沟通及函电往来,最终于12月初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其基本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对于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台湾海基会表示“认知各有不同”,海协会表示“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作了求同存异的处理。这一共识后来被称为“九二共识”,实际上是对1992年两会协商过程和共识意涵的简要概括。“九二共识”达成的过程和内容均有明确的文件和文字记录。白纸黑字、清晰可考,不容任何人、任何势力肆意歪曲和否定。

  “九二共识”的基本涵意主要包括四个层次:首先,“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意味着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分割。这是大陆一贯立场,台方“国统纲领”亦明确宣示“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两岸互作承诺,明确界定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这对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图谋具有重大意义。其次,“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表明海峡两岸愿以和平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统一。这是大陆和平统一方针的体现,也是台方“国统纲领”所揭示的“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的共同责任”“分阶段逐步达成”。两岸虽然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但追求国家统一仍是两岸同胞的最高诉求。再次,“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这两句表述看似不同,实则印证出两岸都承认国家尚未统一,存在政治对立和政治分歧的现实,但在事务性商谈中,采取各自保留某些政治主张的方式,不以政治分歧影响双方达成协议。因此,两岸政见不同,并不构成对双方共同立场的否定。两岸创造性地将政治对立和政治分歧,置于一个中国的法理框架之内,立意深远,为双方逐步建立政治互信、化解政治分歧,留下余地;最后,“妥善解决事务性问题”,意味着在上述精神的指导下,通过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寻求双方均能接受的办法处理两岸交往事务。两岸的政治理念要落实到具体协议层面,为民众谋福祉并接受人民检验,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以上四点构成“九二共识”的基本意涵。其核心要义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这一核心要义在各自的表述中得到充分体现,这说明一个中国原则具有坚实的历史依据和法理基础,不仅符合历史和客观现实,也符合海峡两岸各自的文件规定。“九二共识”的达成,确立了两岸商谈的政治基础,进而打开交往与对话的大门,对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九二共识”:破解两岸政治僵局良方解药

  认同和互信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到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和心理层面,是两岸间百年来种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实践证明,求同存异是对待和处理两岸政治分歧问题的务实态度、聪明智慧和有效办法。“九二共识”之所以能够达成,关键在于双方都做到了求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之同,存对一个中国政治涵意认知不同之异。这一成功实践表明,对于一些既具有共同认知又存在深刻分歧的重大政治问题,必须正确把握好同与异的关系,善于求大同、存小异,乃至求大同、存大异。求同存异体现了彼此包容、灵活务实、相互尊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突破僵局,另辟蹊径的良方解药。在平等协商中,需要考虑双方的关切,照顾彼此的需求,允许各自保留意见。达成共识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只要双方都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努力寻求认知的共同点,妥善处理好分歧点,就一定能够找到彼此都能够接受的解决办法。这是“九二共识”的精髓之所在,也为发展两岸关系留下了一份宝贵资产。“九二共识”的达成以及两岸协商的实践表明,在两岸固有矛盾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处理复杂问题不可能也难以一蹴而就。而务实搁置争议,善于求同存异,进而积极聚同化异,就能在不断增进共识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和化解分歧,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2016年5月18日,由台湾民间团体召集,千余名台湾民众聚集在台北民进党中央党部前,呼吁即将上台的当局坚持“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回顾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九二共识”的确立,为两岸关系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正是因为达成这一共识,直接促成1993年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实现了两岸高层人士40年来首次会晤,迈出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并推动后续协商取得进展,为两岸建立制度化协商与联系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正是因为重申这一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开创了和平发展新局面。两会才能在2008年6月后恢复协商谈判并达成一系列重要协议,解决了诸多事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提升了两岸交往合作的制度化水平,实现了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创了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大交流大合作局面。

  —正是因为坚定维护这一共识,两岸妥善处理了涉外事务,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台湾以适当名义和身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推进两岸政党党际交流,促进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也就是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会晤,将两岸交流互动提升到新高度,成为两岸关系发展道路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然而,自“九二共识”达成以来,台湾各种分裂势力一直把这一共识视为他们制造“台独”分裂的紧箍咒,亟欲除去而后快。先有李登辉无视共识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内容,公然抛出“两国论”分裂主张,毁损两会商谈基础,导致协商谈判被迫中断;继有陈水扁否认“九二共识”,鼓吹“一边一国论”,不断升级“台独”分裂活动,导致两岸协商无法恢复;今有蔡英文当局执意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妄称两岸“互不隶属”,否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根本性质,大肆操弄“去中国化”,勾连外部势力进行谋“独”挑衅,导致两岸协商对话的大门彻底关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持续流失,台湾同胞利益福祉不断受损,台海和平稳定受到严重冲击。从本质上讲,坚持还是否定“九二共识”,实际上是承认不承认“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是否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已经成为我们检视台湾各种政治势力是否真正具有改善两岸关系诚意的试金石。祖国大陆坚持要求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持的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维护的是两岸政治互信的纽带,争取的是全面发展两岸关系,创造的是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

  面对台湾当局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否定“九二共识”、蓄意扩大两岸政治分歧的严峻形势,祖国大陆方面并没有放弃和台湾同胞一道改善两岸关系的努力。2016年以来,我们矢志坚守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与台湾有关政党、团体和人士就两岸关系与民族未来开展对话协商,达成多项共识并发表共同倡议,与台湾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持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走深走实走亲走近。

  事实充分证明,承认“九二共识”的核心要义和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流交往、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的基础。认同“九二共识”,方能良性互动。“九二共识”不仅是打开两岸协商大门的钥匙,也是维护和增进两岸互信的基础,更是维护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

  “九二共识”: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九二共识”体现了双方打破僵局、排除障碍、开辟未来的政治决断和务实灵活处理复杂事务的远见胆识。这一经验弥足珍贵,富有深刻的启示。应当看到,今天的两岸关系既存在着历史遗留的症结问题,更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产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从“九二共识”中汲取的有益养分是,两岸中国人完全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两岸一家亲”。只要正视而不是回避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圆中国梦的高度,克难前行、积极进取地思考破解难题之道,并兄弟同心地商量着办,完全可以找到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办法。

  当前,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都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祖国完全统一面临着新的形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统一的时、势、义,都在祖国大陆一边。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二十大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图谋,坚定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广阔空间,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两岸政治问题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相关问题开展对话沟通、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将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持续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全心全意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团结台湾同胞,汇聚统一力量,在不断深化交流合作中扎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共创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

  杨亲华 海研智库教授

  2022年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30周年。“九二共识”诞生于两岸民意交流发轫之初,耕耘于两岸关系起伏跌宕之际,收获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中,砥砺于两岸关系乱云飞渡之时。回顾30年来两岸关系走过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和进展,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建立政治互信、开展两岸协商对话、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至关重要的作用。“九二共识”的形成,充满了艰辛的探索,汇聚了丰富的实践,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凝聚了深邃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九二共识”:核心要义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在岛内外强大压力下,台湾当局不得不作出回应。两岸关系开始缓和。1987年,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随即兴起,并衍生许多需要通过两岸协商解决的具体问题。为推动两岸协商对话,发展两岸关系,中央作出筹建对台商谈受权民间团体的重要决策。1991年12月16日,海协会在京成立,与1990年11月21日成立的台湾海基会建立了联系、商谈机制,从此开启了两会协商谈判的历史进程。

  


  2022年6月7日,以“历史新方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第二届“携手圆梦—两岸同胞交流研讨活动”在北京开幕

  1992年3月,海协会开始与台湾海基会商谈。根据商谈所处理的海峡两岸交往中具体事务的性质,并充分考虑到双方对一个中国的立场和政策,海协会提出应在事务性商谈中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表述方式可以充分协商,并愿意听取海基会和台湾各界意见的建议。其中“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含义”这一条,是达成共识的关键。1949年以后,尽管两岸分隔对立,存在着深刻政治分歧,但双方均长期坚持一个基本立场,那就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这是两岸关于一个中国主张的共同点和连结点。在对一个中国涵意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暂时搁置争议,通过求同存异的办法,就有可能在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一想法一直贯穿于海协会争取达成共识的全过程。

  1992年10月,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开始进行工作性商谈,集中讨论了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态度的问题。经两岸双方分别授权,通过两会反复协商沟通及函电往来,最终于12月初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其基本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对于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台湾海基会表示“认知各有不同”,海协会表示“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作了求同存异的处理。这一共识后来被称为“九二共识”,实际上是对1992年两会协商过程和共识意涵的简要概括。“九二共识”达成的过程和内容均有明确的文件和文字记录。白纸黑字、清晰可考,不容任何人、任何势力肆意歪曲和否定。

  “九二共识”的基本涵意主要包括四个层次:首先,“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意味着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分割。这是大陆一贯立场,台方“国统纲领”亦明确宣示“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两岸互作承诺,明确界定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这对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图谋具有重大意义。其次,“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表明海峡两岸愿以和平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统一。这是大陆和平统一方针的体现,也是台方“国统纲领”所揭示的“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的共同责任”“分阶段逐步达成”。两岸虽然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但追求国家统一仍是两岸同胞的最高诉求。再次,“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这两句表述看似不同,实则印证出两岸都承认国家尚未统一,存在政治对立和政治分歧的现实,但在事务性商谈中,采取各自保留某些政治主张的方式,不以政治分歧影响双方达成协议。因此,两岸政见不同,并不构成对双方共同立场的否定。两岸创造性地将政治对立和政治分歧,置于一个中国的法理框架之内,立意深远,为双方逐步建立政治互信、化解政治分歧,留下余地;最后,“妥善解决事务性问题”,意味着在上述精神的指导下,通过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寻求双方均能接受的办法处理两岸交往事务。两岸的政治理念要落实到具体协议层面,为民众谋福祉并接受人民检验,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以上四点构成“九二共识”的基本意涵。其核心要义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这一核心要义在各自的表述中得到充分体现,这说明一个中国原则具有坚实的历史依据和法理基础,不仅符合历史和客观现实,也符合海峡两岸各自的文件规定。“九二共识”的达成,确立了两岸商谈的政治基础,进而打开交往与对话的大门,对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九二共识”:破解两岸政治僵局良方解药

  认同和互信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到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和心理层面,是两岸间百年来种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实践证明,求同存异是对待和处理两岸政治分歧问题的务实态度、聪明智慧和有效办法。“九二共识”之所以能够达成,关键在于双方都做到了求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之同,存对一个中国政治涵意认知不同之异。这一成功实践表明,对于一些既具有共同认知又存在深刻分歧的重大政治问题,必须正确把握好同与异的关系,善于求大同、存小异,乃至求大同、存大异。求同存异体现了彼此包容、灵活务实、相互尊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突破僵局,另辟蹊径的良方解药。在平等协商中,需要考虑双方的关切,照顾彼此的需求,允许各自保留意见。达成共识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只要双方都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努力寻求认知的共同点,妥善处理好分歧点,就一定能够找到彼此都能够接受的解决办法。这是“九二共识”的精髓之所在,也为发展两岸关系留下了一份宝贵资产。“九二共识”的达成以及两岸协商的实践表明,在两岸固有矛盾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处理复杂问题不可能也难以一蹴而就。而务实搁置争议,善于求同存异,进而积极聚同化异,就能在不断增进共识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和化解分歧,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2016年5月18日,由台湾民间团体召集,千余名台湾民众聚集在台北民进党中央党部前,呼吁即将上台的当局坚持“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回顾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九二共识”的确立,为两岸关系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正是因为达成这一共识,直接促成1993年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实现了两岸高层人士40年来首次会晤,迈出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并推动后续协商取得进展,为两岸建立制度化协商与联系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正是因为重申这一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开创了和平发展新局面。两会才能在2008年6月后恢复协商谈判并达成一系列重要协议,解决了诸多事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提升了两岸交往合作的制度化水平,实现了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创了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大交流大合作局面。

  —正是因为坚定维护这一共识,两岸妥善处理了涉外事务,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台湾以适当名义和身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推进两岸政党党际交流,促进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也就是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会晤,将两岸交流互动提升到新高度,成为两岸关系发展道路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然而,自“九二共识”达成以来,台湾各种分裂势力一直把这一共识视为他们制造“台独”分裂的紧箍咒,亟欲除去而后快。先有李登辉无视共识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内容,公然抛出“两国论”分裂主张,毁损两会商谈基础,导致协商谈判被迫中断;继有陈水扁否认“九二共识”,鼓吹“一边一国论”,不断升级“台独”分裂活动,导致两岸协商无法恢复;今有蔡英文当局执意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妄称两岸“互不隶属”,否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根本性质,大肆操弄“去中国化”,勾连外部势力进行谋“独”挑衅,导致两岸协商对话的大门彻底关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持续流失,台湾同胞利益福祉不断受损,台海和平稳定受到严重冲击。从本质上讲,坚持还是否定“九二共识”,实际上是承认不承认“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是否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已经成为我们检视台湾各种政治势力是否真正具有改善两岸关系诚意的试金石。祖国大陆坚持要求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持的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维护的是两岸政治互信的纽带,争取的是全面发展两岸关系,创造的是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

  面对台湾当局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否定“九二共识”、蓄意扩大两岸政治分歧的严峻形势,祖国大陆方面并没有放弃和台湾同胞一道改善两岸关系的努力。2016年以来,我们矢志坚守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与台湾有关政党、团体和人士就两岸关系与民族未来开展对话协商,达成多项共识并发表共同倡议,与台湾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持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走深走实走亲走近。

  事实充分证明,承认“九二共识”的核心要义和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流交往、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的基础。认同“九二共识”,方能良性互动。“九二共识”不仅是打开两岸协商大门的钥匙,也是维护和增进两岸互信的基础,更是维护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

  “九二共识”: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九二共识”体现了双方打破僵局、排除障碍、开辟未来的政治决断和务实灵活处理复杂事务的远见胆识。这一经验弥足珍贵,富有深刻的启示。应当看到,今天的两岸关系既存在着历史遗留的症结问题,更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产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从“九二共识”中汲取的有益养分是,两岸中国人完全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两岸一家亲”。只要正视而不是回避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圆中国梦的高度,克难前行、积极进取地思考破解难题之道,并兄弟同心地商量着办,完全可以找到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办法。

  当前,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都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祖国完全统一面临着新的形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统一的时、势、义,都在祖国大陆一边。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二十大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图谋,坚定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广阔空间,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两岸政治问题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相关问题开展对话沟通、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将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持续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全心全意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团结台湾同胞,汇聚统一力量,在不断深化交流合作中扎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共创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

  杨亲华 海研智库教授

  来源:今日中国



责任编辑:李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