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80后”冯骥才:没有年龄感,但有紧迫感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文化人物      2022-11-08 10:21:37

  出生在春天的作家冯骥才,仿佛一直都生活在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春天”里。近日,“八十个春天——冯骥才与天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80岁的冯骥才发布了自己的两部新书《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十卷本)和《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

  天津是冯骥才先生的故乡,他在多部文学作品中倾心雕刻这座城市的时光与记忆。不仅如此,他身体力行发起天津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动,并致力于在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兴办人文教育,创建非遗学科。

  《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一书收入了他关于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浩繁文字,10卷逾260万字,完整记录了冯骥才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觉者和先行者丰富又艰辛的精神历程,对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冯骥才表示,自己把20多年最好的光阴都放在里面,“这部书留下的不是我个人,而是这一代人的足迹,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先觉、我们的困难、我们的追求、我们的价值观”。

  既是作家又是画家,冯骥才的创作方式与众不同,“有时文学的联想从图像开始,有时图像的联想从文学开始”。文学与绘画在他笔下相互启发,彼此融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他30年来在创作《俗世奇人》过程中保留的珍贵草稿、画稿,精心编校成《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为这部畅销1000多万册的当代文学经典增加了一个展现作者创作思路和瞬间灵感的新版本。

  王蒙、韩美林、莫言、刘诗昆等近40位文艺界老友用视频为他送来“云祝福”,期待他这棵“不落叶的常青树”,奉献出更多作品,缔造人生更多的“春天”。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欢迎他加入“80后”的队伍,还表示要拿作品跟他比一比,看看彼此到100岁时为中华民族作了多少贡献。

  冯骥才说,自己没有80岁的年龄感,但有时间的紧迫感,“我今天中午没睡觉,就是被一个话题触动,想要写一本叫《非遗学原理》的小册子”。

  80岁以后的时间,他一方面要用于非遗学的学理研究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要留给文学,因为文学仍然是他最重要的事情。他原本就是以作家的立场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曾用文学的批评为文化遗产保护开路。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之后形成的文化视角,又促使他通过《俗世奇人》等作品自觉地书写天津的文化个性。

  冯骥才动情地说,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这80年来基本上都在天津,所有为天津写的文、做的事,都出于对这座生养他的城市的热爱。他展示出一张用冯研院播文堂收藏的木活字拼版印制的藏书票,借上面写的《沽上歌》吐露心声:“生我养我地,未了不了情。世上千般好,最美是天津。”

  然而,就像华洋杂处的旧时天津,一半是老城,一半是租界,冯骥才其实也有两套笔墨。他说,写老城生活的这套笔墨已形成独特的审美和语感,“但我的文学还欠着我另一半生活,那就是跟我自己和我所经历的时代相关的生活。我要把我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生命运、对世界的看法、独特的感受和审美,用另一套笔墨写出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虞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