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零时40分,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历史性突破,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水下持续提升,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几天后,长江口二号古船将被“奋力轮”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长江口二号古船是国内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对中国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
发现清代沙船
时间回到2015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一艘木质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为摸清长江口二号的性质和年代,从2016年开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机构,每年对古船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和多学科研究。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探明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
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年至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米至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的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古船上部的船艏、缆桩、主桅杆、左右舷等结构完整。从目前的勘测情况看,推测其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
据了解,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发现,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
出水绿釉杯底书有
“同治年制”款
北青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长江口二号是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期间,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主动发现并进行考古调查的古船,船体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出水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船材、铁锚、棕缆绳、滑轮以及建筑材料等大量文物。特别是出水的绿釉杯底书有“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据介绍,2021年和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两次组织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及周围进行水下调查,清理出前几次调查未发现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整器,以及一批产自江苏宜兴窑陶瓷器。
水下考古工作者在选取4个舱室进行的小范围清理时,舱内均发现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共计600余件。
科技助力
长江口二号成功出水
长江口这片江海交汇水域,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找寻水下文物犹如大海捞针。在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现、水下调查、整体打捞过程中,科技赋能始终成为推动古船考古的重要手段。
在水下考古工作启动之初,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等机构开展跨界合作,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
在国家文物局同意采取整体打捞方式、对长江口二号古船进行保护后,上海市文物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集成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研究并形成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此外,为了平稳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并顺利将其护送至船坞,设计并建造出一艘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其主尺度长130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 56米、宽20米的月池。
今年9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正式开展古船整体打捞和考古保护工作。9月12日,古船整体打捞专用“端板-纵梁”组合框架沉放至设计位置。9月29日,海上施工进入安装弧形梁阶段,正式下穿22组弧形梁中的第1组。11月15日,第22组弧形梁穿梁到位。
11月17日,专用工程船“奋力轮”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整体打捞出水进入关键阶段。穿梁完成后的弧形梁沉箱装载着古船,直接由“奋力轮”从水底提升至中部月池。11月21日,经过77天的海上施工,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打捞出水。
长江口二号古船几天后将被“奋力轮”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这也将成为世界首个古船考古发掘、整体迁移、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建设展示同步实施的项目。
文/本报记者 崔毅飞 李铁柱
统筹/李泽伟 蒋朔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