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韩国持续发力军工出口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国际军事      2022-12-02 10:09:42

  韩国持续发力军工出口

  ■倪海宁

  


  韩国K-2主战坦克。资料图片

  11月24日,韩国举行“2022军工出口战略会议”,明确表示政府将积极支持国防工业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提出将韩国建成世界第四大武器出口国的目标。

  此前的11月4日,韩国韩华集团与波兰签署了价值35.5亿美元的288门230毫米级多管火箭炮出口合同,使韩国年内军工出口订单额达到17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韩国建国后的最初20年间,满足于接受美韩同盟框架下的美国军援,对发展本国军工重视不够。从近乎零起点起步,到如今能够在国际军火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韩国军工的发展轨迹值得研究。

  加速推行“自主国防”

  上世纪70年代,韩国依托逐渐厚实的经济和工业基础,加速推行“自主国防”政策。1970年8月,韩国国防部成立专职的军工科研机构——国防科学研究所,主要负责研发、试验和评估武器装备及相关技术,并推进武器国产化。

  有了政策支持和工业基础作依托,韩国军工产业发展顺利实现了“多级跳”。20世纪70年代,韩国实现了多数轻武器的国产化,并开始出口军火;20世纪80~90年代,具备自行组装乃至研发重型装备的能力;进入新世纪后,独岛级两栖攻击舰、KDX系列驱逐舰等一批新型武器陆续装备部队,K-2主战坦克、K-9自行火炮更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站稳了脚跟。2022年,韩国新一代“宙斯盾”驱逐舰“正祖大王”号下水,同时完成KF-21新型隐身战机的试飞。

  总的来看,韩国军工体系化程度较高,门类较齐全,能生产飞机、舰船、坦克、装甲车、导弹、重型火炮、轻武器与弹药等各种武器装备,常规武器基本自给,并具备批量出口的市场竞争力。其国内一些大型企业纷纷深度涉足军工。经过一系列出售、并购和重组后形成的韩华集团,是目前韩国军工行业的代表,几乎涉足所有军工领域,目标是成为“韩国的洛马公司”。

  多管齐下力促军售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提供的数据,韩国目前是世界第八大军火出口国,2017年至2021年的出口额,比2012年至2016年增长了177%。这背后,有赖于韩国出台的多种配套政策以及美国的支持。

  其一,政策支持力度十足。为提高军工出口的国际竞争力,韩国政府在整合国防科技研发体系的同时,还为军工企业发展提供法律、资金和政策支持,如对品质良好的军工产品做出政府担保,为确保合同的稳定性推行政府间贸易制度,提供配件修理、教育训练、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

  其二,充分利用外交空间。由于美韩盟友关系的存在,韩国的武器系统自然要与美式装备体系对接,这也使其向北约及“五眼联盟”国家推销武器时,避免了许多政治障碍和技术壁垒。此外,韩国还广泛采用联合研发形式,在引进多个军工强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在系统整合上的优势。这样既可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又便于开拓合作对象国的军工市场。例如,韩国的孙元一级常规潜艇,基本照搬德国的214型潜艇;从美国采购F-16战机全套生产线后,实现了近八成零部件的国产化,为T-50教练机的研发和出口积累了经验。

  其三,发挥自身价格优势。与惯于拖工期、涨价格、降性能的一些西方军火商不同,韩国的军工产品价格相对低廉,而且基本都能按时交付。在此基础上,韩国还注重根据客户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对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军事发达国家,韩国放低身段,主动扮演对方“零部件委托生产基地”和“标准弹药供应国”的角色;对发展中国家市场,韩国则凭借与北约基本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价格优势,提供“平价替代品”,而且灵活采用转移生产线、金融资助乃至易货贸易等形式推进军工出口。

  掣肘因素依旧存在

  韩国军工虽然出口经过多年发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能否长期维持高速增长仍有待观察。毕竟,韩国军工要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掣肘因素并不少。

  国际环境变化影响。有报道称,今年前9个月,韩国军火出口订单总额达到约130亿美元,是2020年以前年均出口额的4倍。不过,这种“井喷”式增长更多地与欧洲安全形势相关——俄乌冲突带来的安全恐慌以及欧洲国家向乌克兰提供大量装备援助带来的缺口,导致军购应激性增长。一旦俄乌冲突逐渐平息,欧洲国家特别是波兰的采购需求有可能直线下降。同时,韩国军火出口对象多为美国盟友,这种优势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也会成为劣势。毕竟,撬走美国的军火客户、同美国争夺订单,势头太猛也会引起美国的警觉和反制。

  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在航空航天等至关重要的领域,韩国军工根底薄弱,基础研究以及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相当部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装备生产及出口许可均严重受制于人。韩国军工企业惯于“拉长战线”,大规模生产已定型装备,虽然可以“短平快”方式获利,但也压低了对技术创新的热情,抑制着韩制武器品质的提升。K-9自行火炮的雷达故障和炸膛事故、KDX-Ⅱ型驱逐舰的海上停电事故、张保皋级潜艇的螺丝断裂现象、KF-21新型隐身战机没有内埋弹舱等,都折射出韩国军火的质量和水准问题。事实上,不少国家引进韩国军品,更多是救急的权宜之计。部分美国盟友已表示,韩制FA-50仅为“替代和辅助性”战机,未来将主要引进欧洲联合研制的新一代战机和美制F-35战机。

  盈利状况总体欠佳。由于美国等西方军工强国拒绝向韩国转移高端产业,“攒机”“拼装”甚至“韩国装配、万国制造”几乎成为韩国军品的代名词。这也意味着,韩国很难通过大额订单拿到大头利润。此外,韩国军品采取“主打中低端、涉足高端”的外销路线,出口对象不少都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在疫情冲击下,许多订单只是“意向性合同”,且要采取分期付款方式,存在“变数多、收款难”的风险。因此,韩国军工发布的订单额与实际的交付数据往往有较大的落差。


文章来源: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胡光曲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