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垦荒卫士”重返东海前哨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2-12-05 11:03:09

  昔日童山秃岭,如今林木葱郁。时隔多年,16名浙江天台籍老兵再登大陈岛,追忆垦荒岁月——“垦荒卫士”重返东海前哨

  ■徐 平  

20世纪50年代,垦荒队员参与建设大陈岛。资料图片  

11月18日,老兵再登大陈岛并合影留念。徐 平摄

  “这张船票,我盼了52年……”

  11月18日,天刚蒙蒙亮,76岁的浙江天台籍老兵张忠键早早起床,再次仔细检查行李——“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与老战友的合影,以及一张船票。

  “来了!来了!”在台州市椒江轮渡码头,一群身着老式军装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老兵们难掩激动,握手、敬礼。跨越半个多世纪后,16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天台籍老兵,再次相约登上大陈岛。

  大陈岛位于东海前哨,战略位置重要。1965年底,540余名天台籍青年响应号召,登岛垦荒。在物资匮乏的艰苦岁月,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扛锄,用青春和汗水参与建设大陈岛,成为响当当的“垦荒卫士”。

  一晃多年过去,不少老兵退役后再也没有回过大陈岛。前不久,大陈岛垦荒故事被编入全国小学生教材读本。得知消息后,老兵们十分欣喜,“再去‘第二故乡’看看”的愿望愈发强烈。在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的帮助下,他们开启这趟圆梦之旅。

  “以前这里是团司令部,对面是军人服务社。”时隔多年,在岛上战斗生活4年多的张忠键,一眼便认出当年的营址。“这片海域我熟悉,哪片风浪大我知道。”同行的老兵中,82岁的鲍先清年纪最大,曾在岛上度过12个春秋。“路不平,灯不明,电话不灵,小船开开停停。”这段顺口溜,鲍先清至今记忆深刻。他回忆,海岛土壤贫瘠、淡水匮乏、台风肆虐,大家靠徒手拓荒,为大陈岛染上第一片绿。经过军民合力苦战,岛上办起了水产综合加工厂、海鲜酱油厂、乳品加工厂等,当年他们种下的松树、柏树也已经苍翠盎然。

  “杨政委?杨政委!真的是你啊。”路过邮电局旧址时,73岁的大陈岛居民林领花迎了上来,仔细打量一番后,她激动地握住老兵杨国耀的手。

  杨国耀是原南京军区守备第25团政委,长年驻守大陈岛,曾帮助渔民保生产、学文化。当年,林领花的丈夫帮助部队修营房,夫妻俩结识了不少官兵。两位老人互相问候近况,回忆往昔,激动又兴奋。

  临近中午,老兵丁兆佳脱离“大部队”,去看望一位“亲戚”——徐正香。他是丁兆佳曾医治过的一名患者。有一天,突发疾病的徐正香被紧急送到部队卫生所,时任军医丁兆佳诊断出是胃穿孔。情况危急,本应用船把徐正香送往椒江城区的医院进行治疗,不料当时海上风大,船不能通行。丁兆佳回忆道,杨国耀当时就问了他一句:“你有没有把握?”他说:“有。”杨国耀当即拍板:“手术!”

  经过紧张的手术,徐正香脱离了生命危险。打那以后,他见人就说子弟兵是他的救命恩人。多年来,丁兆佳一直与徐正香一家保持着联系。

  下午时分,天空突然飘起小雨,海风吹到身上带来阵阵寒意,大陈镇党群服务中心里却暖意融融。退伍老兵和老垦荒队员、新一代垦荒人、民兵围坐在一起,忆峥嵘岁月,话时代发展。

  已是耄耋之年的高阿莲带着女儿黄文英来到座谈现场。16岁那年,高阿莲登上大陈岛,从此在海岛扎根。当得知高阿莲的儿女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岛上工作时,老兵们连连称赞。

  “昔日童山秃岭,如今成为省级海岛森林公园,大陈岛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垦荒人的付出。作为新一代垦荒人,我们要继承发扬好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民兵王跃说。

  风不言,海不语,但它们见证了大陈岛的沧桑巨变:在梅花湾,晾晒的鱼干散发着海的味道,街边店铺林立,海鲜餐厅里热闹非凡;距离海岸不远的大陈岛鸡笼头黄鱼养殖基地,一场捕捞即将开启;山顶上,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组在海风中自由转动……“今天的大陈岛岸绿山青,正朝着‘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目标不断迈进。”杨国耀感慨地说。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