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隅河畔,铺展兴边富民新图景
——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开展“五共五固”军地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纪实
■本报特约通讯员 何 勇
写在前面
在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家家户户屋顶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是整个县城最鲜艳的色彩。舒展的红旗下,一幅“共学党的理论固信仰信念、共建基层组织固一线堡垒、共促民生改善固脱贫成果、共树文明新风固民族团结、共守神圣国土固边境安宁”的“五共五固”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头雁高飞群雁随
从县城出发,笔者沿219国道驱车168公里抵达邻近边境的上察隅镇布宗村。雨后的布宗村云雾缭绕,远处高山若隐若现,宛若仙境一般。高山云海、木屋民宿与苍翠大地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图,美不胜收。
“山高路远,隔不断浓浓鱼水深情;军民同心,兴边富民风景美如画。”上察隅镇镇长、党委副书记常小青告诉笔者,近年来西藏军区某边防团与当地群众同心携手,军地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成果丰硕,村庄建设愈发富饶美丽,村民生活更加幸福殷实。
夜雨过后,藏东高原气温骤降,一间藏式木屋里暖意融融——一场特殊的军地“联席会”正在热烈进行。官兵代表军容齐整,村党支部成员和村民代表身着民族盛装,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近10年来边疆取得的喜人成果。
“坚如磐石的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布宗边防连连长刘善威率先发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连队要以建强军地党支部为主线,开展系列产业共商、生产互助、生活互帮活动,推动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落实落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得益于国家发展,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逐年增多。近年来,我们村共购置运输车23辆,装载机、挖掘机10余辆,仅此一项,家庭平均年收入增加近10万元。加上架桥修路、开办藏家饭馆、推广中药材种植等一系列举措实施后,我们步入了致富快车道。”村党支部书记扎西的讲述引发大家共鸣。
紧接着,73岁的老兵达杰为大家讲起他与边防官兵惊心动魄的巡逻故事。虽然经历了一次次生死考验,但他没有丝毫害怕和后悔。“没有‘金珠玛米’的守护,就不会有今天幸福安稳的生活。”他还号召更多热血青年应征入伍,主动加入民兵队伍,与边防官兵一起巡边固防。
布宗边防连指导员旦增介绍,近年来他们发挥党建工作优势,军地联合锻造村党支部这个“火车头”,组织连队党支部每月到共建村党支部开展一次理论学习活动,定期邀请村党支部成员到连队参观荣誉室,座谈交流村落的发展变化,激励大家共同谋发展、固边关。
在边防官兵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边境安全屏障越来越牢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村庄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休息时间,旦增常常会爬上连队后山的山顶,那是他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望着错落有致的房屋、农田里忙碌的身影、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幸福的笑容不自觉地挂满他的脸庞。
同心办好红色课堂
“作为迎接解放军进驻察隅的第一个藏族家庭,江措一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只有跟党走才有幸福的生活和光明的前景。”在上察隅镇松林村红色家庭文化传承馆开馆仪式上,红色讲解员郑雪艳声情并茂地讲述卡萨·江措一家三代人的拥军故事。这是察隅县用好红色资源这一源头活水,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一个镜头。
开馆仪式上,上察隅镇武装部部长卢荣华介绍,察隅县军地协力,着力构建“县、乡、村、户”四位一体的红色党建教育基地,实现一个点位推出一个“固边”主题,一个村落讲述一个“兴边”故事,一个长廊串联一条红色“强边”道路。之前,由于当地没有合适的教育实践场地,开展民兵教育是个“老大难”,只能驱车前往100多公里外的地方参观见学,教育效果不理想。如今,县里统一资源,深入挖掘县域内军地革命历史资源,培育红色讲解员,开展国防教育足不出村,用身边人身边事讲活大道理。
察隅县是一片红色沃土。在县城东北郊的英雄坡纪念园,长眠着从西藏和平解放至和平建设时期牺牲的447名革命烈士。
前些年由于条件所限,这些烈士散葬在周边几个村庄。为更好地保护烈士安息之所、方便后人缅怀祭奠,在察隅县军地共同努力下,英雄坡纪念园于2015年9月30日正式建成开园。今年,察隅县积极筹措资金,该边防团协力完成选址、史料文物收集和史馆展陈设计等工作,新建瓦弄战役陈列馆,提升改造英雄坡纪念馆,将其打造成国防教育的主课堂、红色研学的主阵地。
前不久,察隅县第一期红色研学班正式开班,数十名村(居)党组织书记“开班第一课”就是前往英雄坡纪念园、下察隅镇沙玛强边训练营、松林村红色家庭文化传承馆等红色场所,现地感悟历史,激励豪情斗志。
“‘雪山开路英雄’肖明生,用生命奋勇开路,保障了全连和200多名民工安全翻越达秋拉雪山;副营长芦国屏,在强攻‘老虎嘴’战斗中,率三连官兵攻破敌三层地堡群,身负重伤仍然坚守阵地,直至壮烈牺牲;加强营一连三排副班长李道修,负伤后不忍战友为救他而牺牲,高喊:‘副连长,我不行了,你别管我,继续战斗,完成任务!’而后,他翻身滚下悬崖,壮烈牺牲……”英雄坡纪念馆里,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一段段人物简介让书记们心潮起伏。
察隅县还与该边防团合力,依托“固边讲堂”,向当地群众讲述拥军支前故事;借助红色读本、红色人物等,开展“老党员——忆苦思甜分享”“先锋模范——榜样的力量”“走进历史——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提升干部群众守土固边责任意识,不断构造“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户户是堡垒、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的发展格局。
雪山深处,官兵、党员干部和民兵组成联合巡逻队踏雪前行,手中高擎的五星红旗在雪山的映照下格外鲜艳……
撑起边关少年的梦想
“这条巡逻路,单程65公里,往返一趟需要7天6夜。‘绝望坡’‘刀锋山’等地名令人胆寒,蚂蟥、毒蜂等‘不速之客’如影随形。一石一峰都是主权,一草一木都是家园。10年前,我的战友王恩银就牺牲在这条路上,从此长眠于雪山。”前不久,该边防团米古边防营的“兵老师”们,走进驻地察隅县上察隅镇中心小学,结合巡逻视频,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国防教育课。
“该营自与学校结成对子以来,经常组织官兵进校园话戍边传统、讲巡逻故事。孩子们非常崇拜这群穿迷彩服的‘兵老师’,总是围在他们身边问个不停。”上察隅镇中心小学党委书记胡家祥介绍,官兵在开展国防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干部骨干与家庭困难学子一对一帮扶活动。
“老师,感觉你最近瘦了,是不是训练太辛苦了?”课后,被学生们簇拥着走出教室的“兵老师”张俊,面对学生的关心,心里感动不已。
张俊兵龄13年,“教龄”已达9年。与学生们的结缘,还要从2013年一次到米古村上门宣传的经历说起。
米古村,藏语意为9个人的村庄,紧邻边境线,曾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质量滞后的贫困村。当时,很多家长不重视教育,认为干活挣钱比读书重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该营派张俊等人组成宣传队挨家挨户作动员。当敲开两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时,眼前的景象让张俊终生难忘: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木头搭建的房屋凌乱不堪,还到处漏着风。一番交谈后,张俊从男主人尼玛顿珠口中了解到,家里5口人,尼玛顿珠是唯一的壮劳力,日常开销仅靠政府补贴和他一人打零工维持,大女儿白玛措姆即将因为生计辍学。得知这一情况后,张俊随即掏出身上仅有的500元钱,并表示愿意资助白玛措姆,还一再叮嘱她:“你不能辍学,只有努力读书,家人才能从贫困中走出来。我每月资助你500元钱,直到你完成学业!”
从那时起,张俊和战友行动起来,一对一认领贫困学生,捐资助学。也是从那时起,该营选派文化素质较高的战士担任“兵老师”,利用节假日给孩子们补课,张俊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开始担任国防教育课外辅导员。
近年来,在张俊等人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边防官兵加入到国防教育课外辅导员队伍中来。一位位“戍边标兵”相继走进课堂,讲述戍边故事;开设“红领巾强边训练班”,通过故事分享、谈论研学、实地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军营开放日等时机,邀请学生和当地群众走进军营参观连队荣誉室、观摩官兵训练,学习国防知识;坚持入户普法宣讲,用接地气的形式宣讲党的最新政策,用生动的语言把党的理论播撒到群众心间。
冬日的清晨,一缕阳光掠过山巅,洒在“绿军装”和“红领巾”的脸上。在“兵老师”指导下,“红领巾强边训练班”的小队员们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图①:官兵帮助当地村民采茶。 陈长宏摄
图②、图③:官兵和布宗村党支部线上共话党的二十大精神。唐迪明摄
图④:布宗村村民在村委会活动中心观看党的二十大会议直播。王 晨摄
图⑤:“兵老师”给小学生上国防教育课。陈长宏摄
图⑥:官兵与边关少年同升一面旗。陈长宏摄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