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2022年河南考古获重大进展 成果丰硕

2023年1月5日至6日,“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在线上举行,共有46个项目参与汇报,充分交流展示2022年度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新成果。2022年,河南围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

郑州商城出土最大玉戈、金覆面

郑州商城出土的金覆面。(资料图)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郑州商城出土的金覆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来源:中新网)

  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是郑州商城目前出土随葬品最多、种类最丰富、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墓地主墓M2出土青铜器20件、玉器11件、金器6件、箭镞50、贝币120等随葬品共计200余件。M2出土金覆面、金泡、金箔绿松石牌饰等大量用金的黄金文化现象在全国早、中商文化中是首次发现,为探讨西南地区三星堆黄金面具文化的来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金泡作为一种服饰在商文化中首次出现。以金箔衬底镶嵌绿松石的兽形牌饰更是凸显了墓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与地位。

郑州商城考古发现的玉戈。(资料图)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郑州商城考古发现的玉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来源:中新网)

  M2还出土了长达75厘米的玉戈,这是郑州商城目前发现的最大玉戈。此外,M2出土青铜器组合填补了学术界对中商青铜器文化研究的空白。M2底部六处殉狗坑分别位于头部、腰部及四肢处,这一罕见的殉葬文化现象为晚商高等级贵族墓葬殉狗文化的来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初推为汉桓帝陵

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出土的卷云纹瓦当。(资料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出土的卷云纹瓦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来源:中新网)

  河南洛阳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陵园遗址总面积约85万平方米,除帝陵封土和地宫外,陵园内还分布着石殿、钟虡、寝殿、园省、园寺吏舍等陵寝建筑。自2017年陵园遗址发掘工作重启并持续至今,先后揭露内陵园北门址、东门址,以及“园寺吏舍”和“钟虡”建筑单元局部。

  根据出土的卷云纹瓦当和“光和三年造”纪年石器,考古人员初步判定陵园始建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以及陵园的整体布局,考古人员推测该陵园主人为东汉桓帝刘志。

  根据勘探结果,陵园内“石殿”为一处边长约80米的方形高台式建筑。主要揭露“石殿”的东南角,发现散水、门址、夯土、道路等遗迹。在石殿东侧发现一条东西向道路,与内陵园东门址内道路对应,应为内陵园向东通往外陵园的主干道。

殷墟发现围绕商王陵园隍壕

河南安阳,航拍殷墟一隅。(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阚力 摄

2022年8月19日,航拍河南安阳殷墟一隅。(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阚力 摄

  2022年,考古队分别在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商王陵公园墙西南角外、商王陵公园内和商王陵公园内东墙外选四个地点发掘,实际发掘面积超过700平方米,发掘所见遗存包括商代晚期、西周、东汉、宋元等时期。其中商代晚期有围沟2个、祭祀坑14座,西周时期的房址3座、墓葬2座、灰坑109个。

  钻探可知,新探明的围沟围绕在殷商大墓外围,未见围沟与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叠压或打破关系,只有晚期墓葬打破围沟和祭祀坑的现象,东围沟东、西段的北端偏向东,与殷墟发现的商代建筑的方向一致。综合多重因素可知,两个围沟与商王陵园有明确关联关系。两个围沟属于围绕商王陵园的隍壕。这些发现改变了商王陵园的格局,将推动对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南阳黄山遗址或为区域性“古国”

地图显示河南南阳黄山遗址与独山相距很近。中新社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地图显示黄山遗址与独山相距很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来源:中新网)

  黄山遗址位于河南南阳市黄山村,距中国产玉名山独山约3公里,是一处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层层叠叠保存很好的史前文化遗存,堪称“一眼史前三千年”考古奇观。

  考古发掘确定了黄山遗址是一处仰韶、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以独山玉和石为资源支撑、石玉器生产流通为特色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面积已50余万平方米。不仅填补了原始玉石器工业体系的考古发现空白,也可能是区域性“古国”的发现。遗址文化序列前后无缝延续,重要遗迹保存相当好,充分反映了社会分工、贫富分化、军事色彩渐浓等一些文明要素,是距今4000年至7000年间华夏文明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江汉与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南北文化交流融合、早期夏文化探讨的核心研究对象之一。仰韶文化坊居式建筑和屈家岭文化高等级大墓和工匠墓群保存之好国内罕见,具备重大的文物和展示利用价值。

汉魏洛阳城首现大型魏晋地下水道遗迹

汉魏洛阳城宫城千秋门遗址各期水道关系图。(资料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供图

汉魏洛阳城宫城千秋门遗址各期水道关系图。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供图(来源:中新网)

  考古人员在位于河南洛阳的汉魏洛阳城宫城千秋门遗址首次发现大型魏晋时期地下水道遗迹,这一发现也证实了《水经注》中的相关记载。

  自2021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魏洛阳城宫城千秋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千秋门门址的阙间广场下层,解剖发现保留有魏晋时期的大型地下水道遗迹。该水道遗迹被北周夯土和北魏砖砌水道叠压或打破。魏晋水道以砌石为主,兼有砌砖;由4条水道构成。水道在门址阙间广场之下呈西北——东南走向,伏流穿过向北直流而去。目前发掘总长度超过80米。在魏晋水道遗迹以下,还发现汉代的大型券砖水道。

  考古研究发现,魏晋时期的石砌水道基本是由底板、侧板、盖板构成的水涵洞,具体砌筑细节有所差别。此次发现的大型魏晋时期水道遗迹,如此规模这在汉魏洛阳城的发掘历史上尚属首次。

郑州两处遗址发现古地震遗迹

大河村遗址发现多处地震遗迹

大河村遗址发现多处地震遗迹。(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年的勘探发掘表明,位于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外周被一环壕环绕、遗址中部存在一周平面近长方形的夯土墙体、遗址内发现有大量地震遗存。考古发掘及研究表明,在仰韶至龙山时期大河村遗址内至少有两次不同时段的地震,其中一次地震震级不小于6级。考古人员还发现有大量的房址、墓葬、灰坑、洪水痕迹等一大批重要遗迹及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

  被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的双槐树遗址系5300年前后的“河洛古国”。巩义双槐树遗址也发现了大量地震遗迹,推测该次地震造成了遗址居址区内大面积的房屋倒塌,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河洛古国”的衰落。

仰韶村遗址考古:先民多因缺肉类蛋白贫血

b1bc56110ef3470ab6f4cf1c3e80fc80

仰韶人群和龙山人群身高示意图。(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研究人员通过对在仰韶村遗址收集的11例墓葬和灰坑人骨研究表明,仰韶、龙山时代先民多因缺乏肉类蛋白导致贫血,并且长期无法摄入维生素C,饮食中缺乏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

  考古研究人员从性别与年龄分布、口腔健康、身高等方面对仰韶村遗址史前人群的人种与健康初步考察表明,仰韶人群平均死亡年龄为37.5岁,仰韶男、女身高分别为164.96厘米和163.74厘米;龙山人群平均死亡年龄为40.72岁,龙山男、女身高分别为170.25厘米和163.26厘米。

南阳新发现多处岩画 最多可达双排24连穴 

河南南阳新发现多处岩画

河南南阳境内发现的岩画。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摄(来源:中新网)

  河南南阳在2022年新发现了多处岩画地点,相关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研究发现,南阳凹穴岩画(爻窝)主要为圆形组合和线性图案。双排凹穴组合是南阳最具特色的组合形式,最多可达双排24连穴。

  目前南阳发现的岩画大都刻在花岗岩和石英砂岩上,多分布在海拔较低、视线开阔的浅山丘陵地带,周围多分布有河流。制作方法大多为直接敲凿法,少数为金属工具刻凿而成。

  南阳岩画分布范围广、规模大、种类多样,属中原岩画体系。通过调查,为人类早期文字、天文历法的产生,早期人类的意识形态等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南阳岩画的发现为探索中原史前文化,特别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关链接:

      洛阳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初步推测为汉桓帝陵 

      河南洛阳朱仓北朝墓为研究北朝民族大融合提供实料 

      汉魏洛阳城首次发现大型魏晋时期地下水道遗迹 

      河南辛村遗址发现“插杆式骨笄” 殷墟曾出土相似器形 

      河南南阳新发现多处岩画 最多可达双排24连穴 

      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围绕商王陵园隍壕 

      仰韶村遗址考古新发现:先民多因缺肉类蛋白贫血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或为区域性“古国” 

      2022河南考古新发现:郑州商城发掘最大玉戈 

      郑州两处遗址发现古地震遗迹 震级不小于6级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