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鄢郢之战:迫使楚国迁都于陈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3-01-12 13:03:48

  鄢郢之战

  ■于涌泉  

鄢郢之战示意图。

  公元前279年至278年,秦国名将白起选择最佳出兵时机和进军路线,取得攻打楚国的战略主动,接连攻下楚国别都鄢(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和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北),迫使楚国迁都于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此役,是继伊阙之战后秦国统一过程中又一重要战役。随后,秦国势力进一步扩张,楚国日趋衰落。

  破除合纵

  五国伐齐之役中,秦国为促成反齐联盟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济西之战后,秦国并未继续参与联军,而是伺机进一步对外扩张。公元前283年,秦国趁燕国等诸侯国伐齐混战之际,大举征伐魏国,欲一举灭魏。魏国相国孟尝君受魏昭王委托,立刻向赵、燕两国求援。在孟尝君说服下,两国同意发兵救魏,秦国被迫退兵。公元前281年,秦国再次伐魏,赵、燕两国再次出兵救援,将秦军围困于林中(今河南省新郑市),迫使秦国讲和。

  秦国向东扩张的意图遭到山东诸国(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其他六国,因都位于崤山以东,故得名)合纵的顽强抵抗。恰在此时,有人向秦王献策,建议向南攻楚而破除山东诸国的合纵。对于山东诸国而言,魏国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属于“天下之中身”,秦国攻魏意味着要“断山东之脊”,因此山东诸国必然救援魏国。由于山东诸国实力尚强,秦国难有作为。秦国不如向南进攻楚国,楚国国乱兵弱,“天下不能救”,这样秦国“地可广大,国可富,兵可强,主可尊”。秦王采纳了这一建议。

  事实上,垂沙之战中楚国的失利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先是部将庄蹻发动叛乱,导致“楚分而为三四”,这更进一步加剧楚国的衰落。另外,与秦国相邻的楚国西部地区离山东诸国较远,要想救援颇为不易。因此,秦国向南攻楚的确是破除合纵的上佳之策。

  几乎在同一时间,楚顷襄王派使者出使其他五国,重新约定合纵,以便讨伐秦国。秦国听此消息,便决定先发制人。公元前279年,秦国与赵国在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会盟。此时,秦国正为全力进攻楚国做准备,会盟的目的在于安抚赵国,以免赵国在自己攻打楚国时插手。就这一点而言,秦国的“伐交”无疑是成功的。

  攻克鄢郢

  公元前279年,秦国以白起为主将,率军攻楚。秦军沿汉水而下,绕开楚方城,一路攻打到楚国别都鄢。鄢城有重兵防守,秦军遭遇入楚以来最顽强的抵抗,屡攻不克。为速战速决,白起利用夷水(即靠近鄢城的汉水支流)从楚西山长谷出而流向东南的有利条件,命人在鄢城城西筑堨蓄水,并修建长渠,引水灌溉鄢城。夷水汹汹而入,鄢城全城被淹,军民淹死者达数十万人,鄢城就此被攻克。《孙子兵法》曰:“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到战国时期,兵家已熟练掌握以水佐攻的技能,临水而建的重要城邑成为最易受此类攻击的目标。

  白起攻下鄢城之后,乘胜进兵,一举攻下楚国国都郢和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并焚烧楚国先王的宗庙和陵墓,之后继续攻城略地,先后攻下郢都周围几百里的广大地区。楚顷襄王溃逃至陈,被迫迁都于此以自保,楚国国势进一步衰落。

  此战,白起引兵深入,绕过诸多城邑,直捣楚国核心地带,处于深入敌国作战的状态。《孙子兵法·九地篇》中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在“重地”作战要求上下一心并掠食于敌,最好能够“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即把军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这样军队就会宁死不退。白起进入楚国境内后,下令毁桥焚舟,自断归路,“掠于郊野,以足军食”。这不仅使军队有进无退,从而上下一心,还很好地节省了本国国力,消耗了敌国力量。《孙子兵法》强调“务食于敌”的意义,“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而楚国在此役中几乎未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军队连战连败,一溃千里,导致这一局面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楚国内政腐败,军民离心。屈原等有识之士曾力图革除弊政,不仅未能如愿,反而遭受排挤。其结果便是“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畏臣,又无守备”,因而被秦国一举击溃。

  战略考量

  鄢郢之战后,秦国并未一举灭亡楚国,后世多认为春申君黄歇的游说发挥了作用。黄歇向秦昭襄王指出,秦如果继续攻楚,韩、魏等国必将趁机分一杯羹,齐国也会拿下泗北地区,这样韩、魏、齐实力壮大,对秦国不利。黄歇的游说也许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真正救楚的是楚国巨大的战略纵深。所谓战略纵深,是指可做战略性运动的地域空间。一般而言,某一力量实际控制的地域面积决定了其战略纵深的大小,拥有巨大战略纵深的国家和政权,能在失败的情况下为己方提供喘息之机,从而重新集结力量展开抵抗。

  在春秋战国大部分时间里,楚国都是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春秋初期便有了“楚地千里”的说法,到了战国时期,墨子更是称“荆之地,方五千里”,以此形容楚国幅员之辽阔。广大的国土面积不仅增加了楚国的国力,还使楚国拥有了巨大的战略纵深,这才使得楚国在鄢郢故都失陷的情况下,在东部地区重建政权。对比齐国在临淄失陷后仅靠孤城维持,以及直到最后灭楚一役,秦国仍要60万大军倾国而出方才成功,可见楚国在战略纵深上具有很大优势。

  相关链接

  楚方城

  楚方城,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修建的长城,是中国长城最初的雏形。公元前7世纪,楚国为防备秦、郑等国侵入,在其北部边界(今河南省方城县)沿伏牛山余脉修筑了楚长城。楚国在修筑时因地制宜,在地势低的地方修筑人工墙体,在山地和江河地带则直接利用山河之险,山岭、小城、关隘与连接墙组成一道道防御线,成为楚国抵御北方国家进攻的重要屏障。楚国大夫屈完面对齐桓公的战争威胁,称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由此可见楚国方城所发挥的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