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文物首次亮相国家典籍博物馆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文化信息      2023-01-17 13:15:24

  

展览现场(新华网 李然 摄)

  新华网北京1月16日电(李然)1月14日,“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展厅开始预展,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

展览现场(新华网 李然 摄)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20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展出面积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也是目前为止“四大发现”文物最大规模的展览。

展览现场(新华网 李然 摄)

  殷墟甲骨,文化根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的发现使只存在于典籍中的商代被证实为信史。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甲骨收藏35651件,约占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有字甲骨34783片。“殷墟甲骨”专题分为“重现的文明”“神秘的文字”“神奇的王国”“探索的旅程”四个单元,共展出展品50种54件,其中包括国家图书馆藏甲骨32种35片,国家图书馆馆藏其他展品18种19件。

展览现场(新华网 李然 摄)

  居延汉简,历史见证。“居延汉简”专题包含“有册有典”“流沙坠简”“居延汉塞”“大漠孤烟”“手不释卷”五单元,展出展品总计81种,155件,溯源简牍发展历史,系统介绍居延汉简的三批重要发现,真实还原汉代边塞屯戍的军队面貌及戍边生活。

展览现场(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敦煌遗书,中古传奇。敦煌遗书指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世纪至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和少量印本、拓本文献,总数6万余号,展示了中古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医药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敦煌遗书”专题由“世界的敦煌”及“敦煌的世界”两部分组成,共计49种,50件,全部为国家图书馆藏,讲述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流散经历,回顾敦煌遗书在全世界的保护、整理与研究概况。

展览现场(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明清档案,国家记忆。明清档案是中国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史的多方位记载,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档案“明清档案”分为“秘档寻踪”“珍档集萃”两部分内容,展出展品69种123件。

  在展览开始预展的同时,国家图书馆还结合展览主题,与京港地铁联合主办的M地铁·图书馆推出地铁公益文化项目推出“探寻文明的印迹”活动,在京港地铁多个地铁站进行推广宣传。


文章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虞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