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探秘"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豫章海昏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考古发掘共出土金器、青铜器、玉器、竹简、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超1万件(套),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了中国汉代文化风貌,也将海昏侯国清晰重现。

  编者按: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自考古发掘以来,共出土金器、青铜器、玉器、竹简、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超1万件(套),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了中国汉代文化风貌,也将消失2000余年的海昏侯国清晰重现。

  现在就请大家和小编一起走进“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看看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哪些精美文物?展现了我国古代的哪些“高科技”,感受古代人的高超工艺水平和聪明才智。本期策划主要介绍展览上篇“豫章海昏”,由“汉豫章郡”“海昏侯国”“刘贺世家”三个单元组成。

“金色海昏展”全面展示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

海昏侯遗址博物馆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摄影:虞鹰)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位于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一座依托海昏侯国考古遗址,以发掘、保护、研究、展示为主要功能的专题博物馆,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

展厅

“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展厅。(摄影:虞鹰)

筒瓦、瓦当

筒瓦、瓦当。(摄影:虞鹰)

  “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总面积约4800平方米,展线长度670米,展出精品文物1200余件套。通过对海昏侯国遗址、海昏侯墓园的完整介绍,以及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全面展示了消失2000余年的海昏侯国的历史与文化,反映了西汉皇室、列侯的日常生活,体现海昏侯国文化遗存见证南方开发、中西文化交流等历史意义。 

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刘贺塑像

“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中的刘贺塑像。(摄影:虞鹰)

  汉朝初建,高祖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度,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南昌、海昏等十八县,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江西省。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故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在海昏县建立侯国。

昌邑王世系表1

昌邑国地理位置示意图及昌邑王世系表。(摄影:虞鹰)

  海昏侯国延续到东汉末年,有确切记载的列侯达四位。刘贺一脉,于此繁衍生息达百余年。刘贺(前92年-前59年)其人,颇为传奇。他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后元元年(前88年),昌邑哀王刘髆去世。始元元年(前86年),刘贺嗣位,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征召入朝,立为皇太子。六月丙寅日,刘贺接受皇帝玺绶,承袭皇帝的尊号,却并未谒见高庙。刘贺即位十余日,霍光已与张安世谋划废之。六月癸巳日,即刘贺在位第27天,其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为庶人,史称汉废帝。上官太后诏令刘贺回到故地昌邑,赐其汤沐邑两千户。昌邑王国被废除,降为山阳郡。

木牍

  拼图:刘贺墓出土数十枚木牍,有“南藩海昏侯臣贺昧死再拜皇帝陛下”、“妾待昧死再拜上书呈太后陛下”等文字,为刘贺及夫人向汉宣帝和皇太后的上书,涉及到朝献、酌金、秋请等内容。(摄影、制图:虞鹰)

  元康三年(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四月,刘贺前往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就国。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去世。刘贺为第一代海昏侯,其后裔承袭爵位,延续至东汉末年。2016年3月2日,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墓主得到确认,就是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

刘贺之印

刘贺印

拼图:刘贺玉印。(摄影、制图:虞鹰)

  “刘贺”玉印,为白玉质地,是汉代常见的“方寸之印”,是墓主私印。印面阴刻“刘贺”二字,纽为高浮雕幼螭。以螭纽为印在汉代少见。螭为龙生九子之一,此印可能暗藏刘贺为黄帝子孙的寓意。

  龟纽“大刘记印”玉印,出土于刘贺墓主椁室东室南部,为墓主私印。方形印身,龟形纽,乃典型汉印形制。印面阴刻“大刘印记”四字。

海字印

“海”字铜印。(摄影:虞鹰)

  “海”字铜印中,“海”是“海昏”的缩写,是西汉关于地名常见的省略现象。该印体型硕大,尺寸远大于汉代方寸之印。

迄今江西发现最早的有关南昌的实物资料

“南昌”铭文豆形灯

拼图:“南昌”铭文豆形灯。(摄影、制图:虞鹰)

  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一件残破的“南昌”铭文豆形灯,灯座上有“南昌”铭文,这也是迄今为止在江西发现最早的有关南昌的实物资料。值得一提的是,铭文上的“南”,内部为一“羊”字,比如今的“南”字多了一横。而最早的“南昌”二字,发现于湖南龙山里耶2枚秦简之上。

昌邑豆形灯

“昌邑籍田”豆形灯。(摄影:虞鹰)

  豆形灯为汉代灯具常见样式,上有盘,中有柱,下有底座。部分灯盘有支钉用来插烛。这件“昌邑籍田”豆形灯,灯盘外壁有“昌邑籍田烛定第一”铭文,为昌邑王行籍田礼所用的礼器。

“昌邑籍田”铜鼎记载西汉诸侯“籍田”礼仪

青铜鼎

刘贺墓出土的部分青铜鼎。(摄影:虞鹰)

  鼎是古代最重要的礼器,夏商周秦汉延续两千多年,被视为传国重器,也是王侯贵族等级、身份和权力象征。刘贺封为海昏侯,如按周代礼制可使用七鼎。刘贺墓共出土20多件青铜鼎,其中主椁室10件,大部分为生活实用器。

“昌邑籍田”铜鼎

拼图:“昌邑籍田”铜鼎。(摄影、制图:虞鹰)

  “昌邑籍田”铜鼎上有铭文“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卌八斤。第二”。铭文共7行,每行2字,第六行3字;“第二”可能为所用器物编号,说明籍田的鼎有可能有好几个。鼎上铭文属于小篆。可知此鼎是刘贺父子任昌邑王时使用的礼器。“昌邑籍田”铜鼎是我国首次发现记载西汉时期诸侯王国“籍田”礼仪的实物资料,也是我国自古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的生动例证。

青铜连枝灯和博山炉:蕴含“升仙”思想

青铜连枝灯和博山炉

青铜连枝灯和博山炉。(摄影、制图:虞鹰)

  连枝灯即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呈树形立置,灯柱上分层伸出多个灯盏。其造型取材扶桑神话。刘贺墓两件连枝灯中的一件出土于主椁室西室南部,与博山炉配套使用,蕴含汉代盛行的“升仙”思想。连枝灯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至汉代极为流行。

  青铜博山炉,为焚香器。因其造型像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名。飞禽走兽出没于山峦叠嶂之间,其间有细小烟孔,可使烟气慢慢散发,形成云气缭绕景象,如同仙境。出现于西汉,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生活之中,是汉代神仙信仰的生动反映。

环保无污染的青铜釭灯

青铜雁鱼釭灯

既环保又可调明暗的青铜雁鱼釭灯。(摄影:虞鹰)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雁鱼釭灯,呈现雁回首衔鱼伫立的状态,由雁衔鱼管、雁体、灯盘、灯罩组合而成。鱼身及雁颈、雁体中空相通。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被其中贮存的清水吸收溶解,达到环保无污染效果。两片弧形灯罩可左右转动,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雁自古被视为“仁、义、礼、智、信”俱全的灵物,其嘴中鱼亦具多子多福、夫妻恩爱、金玉满堂等吉祥寓意。此灯将科技、审美融于一体,兼具实用与艺术双重功能。

青铜釭灯

青铜釭灯。(摄影:虞鹰)

  海昏侯墓还出土了青铜釭灯,由器座、托盘、侧面灯罩、顶部灯罩和弧形烟管组成,利用虹吸原理制作。《广雅.释器》疏证云:“凡铁之空中而受枘者,谓之釭。”即空管状结构。釭灯常被设计成人、牛、凤和雁衔鱼等象生造型,在汉代十分流行,巧妙利用人手臂,牛双角,凤、雁颈部等作为导烟管,防止燃油灯对室内造成污染。

编辑策划、摄影、设计制图: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