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新春伊始,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癸卯金安——二O二三新春展”。展览中,国博精选了80余件(套)馆藏文物,文物年代上起商代下迄20世纪初,涵盖玉器、瓷器、铜器、石器、骨角牙器、书法、绘画等多门类物质文化遗存,从多角度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兔文化、生肖文化、吉祥文化和年文化。
现在就请大家跟小编一起走进展览现场,欣赏精美的国宝文物,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精神底蕴。本期策划,小编重点介绍展览中造型各类、工艺精湛的兔文物,了解我国的兔文化和生肖文化。
展览中部分兔文物的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兔子聪敏机警、善于奔跑跳跃,是敏捷疾速的象征,自远古时期即成为先民崇拜和信仰的对象。《礼记·曲礼下》中记载,兔代表‘明视’,是宗庙祭祀的重要祭品之一。神话传说中,玉兔常与嫦娥为伴,在月宫的桂花树下捣炼令人长生不死的仙药,久而久之就成为月亮的代称和长寿的象征。
在十二生肖之中,兔寓有祥瑞吉兆之意,古人认为赤兔、白兔的出现预示着王者盛德、国泰民安,是吉祥文化的符号之一。在各种工艺与美术装饰之中,外形可爱、性情温顺的兔子也是常用题材,其纹饰常常代表前途似锦、人丁兴旺和健康长寿,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命的赞美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拼图:圆明园海晏堂兔首。(摄影:虞鹰)
圆明园海晏堂兔首,位于展览进门处最显眼的地方,它是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之一,为清乾隆年间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十二生肖铜像分别代表一昼夜中的十二个时辰,每到一个时辰,代表这个时辰的生肖铜像便从嘴里自动吐出喷泉。正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出泉水。以水报时的十二生肖铜像是海晏堂的精华,闻名世界。
3000多年前的商代“癸卯”卜骨。(摄影:虞鹰)
这片商代“癸卯”卜骨,释文为“癸卯卜,疑贞癸,疑贞”。商代时干支纪日已成熟。一般认为“疑”是贞人。作为贞人的“疑”,历史可以追溯到武丁时期。3000多年前的“癸卯”卜骨所使用的天文历法与文字绵延至今。
明代白玉双兔耳杯。(摄影:虞鹰)
这件明代的白玉双兔耳杯采用镂雕工艺。镂雕为中国制玉工艺中的传统技法,是在一块玉料上多次进行穿插透雕,或由余留的、或由空白的部分形成作品。明代的镂雕工艺在宋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尤其在镂雕立体体块玉器方面实现质的飞跃,这件作品即属精品。
双耳杯一般认为是由古代羽觞发展而来,最早的双耳玉杯见于宋代,明代双耳杯继承传统,但样式更为丰富。以玉兔为主题作双耳在明代并不多见,这件作品对于兔形态的把握精准,造型生动,尤其左右相对呼应,工艺精湛。杯身满工,前后阴刻饰有四爪龙纹,是同类器物中的珍罕之作。
展览中部分玉兔饰物的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展览中,从唐代至清代的多件玉石兔饰或奔或伏、或坐或伫,憨态可掬;唐代的浅青釉褐斑瓷兔与元代的青玉兔活灵活现;明代的白玉双兔耳杯妙琢精治,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传统工艺和匠人巧思。
唐代的十二生肖陶俑。(摄影:虞鹰)
兔生肖陶俑。(摄影:虞鹰)
展览中,一整套唐代的十二生肖陶俑特别引人注目。生肖的造型为兽首人身,兽首分别为十二生肖的形象。人身直立,身穿领宽袖衣,长垂至足,两手笼袖拱于身前。
早期的生肖俑形象较为写实,为陶质,见于北朝时期,形象是单纯的动物性,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生肖俑的艺术成分逐渐增加,成为以动物和人物相结合的形象,显得生动有趣。
编辑策划:虞鹰 摄影、制图: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