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日本在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防卫力量整备计划》等安保政策文件中提出的发展所谓“对敌攻击能力”等政策主张,日本近期以陆航力量无人化和军力布势外向化为主线,加快推进相关能力建设。
当前,日本陆航力量分为进攻和侦察两种类型,其中进攻力量包括约50架AH-1“眼镜蛇”和12架AH-64D“长弓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侦察力量包括37架OH-1和约100架OH-6D轻型直升机。上述直升机将被攻击/通用、小型攻击和监视无人机系统所取代,替代品可能是游荡弹药(一种自杀式无人机)和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
据报道,在取消攻击和侦察直升机的同时,所需人员将减少约1000人。为此,日本将重组自卫队航空部门,包括重新分配空中资产。日本海上自卫队也考虑减少P-1反潜巡逻机数量。另据日本《读卖新闻》网站报道,2023财年,日本防卫省计划以测试为目的,引进以色列和美国制造的攻击型无人机,加强西南方向岛屿防卫。从2025财年起,日本将部署数百架攻击型无人机,其中既包括从其他国家采购的无人机,也包括日本国产型号。
在对内推进陆航力量无人化的同时,日本也不断寻求军事力量外向化发展。日本《产经新闻》网站报道称,华盛顿建议在日本部署中程导弹,作为加强岛屿防卫的一部分。媒体猜测,驻日美军可能部署远程高超音速武器和“战斧”巡航导弹。
报道称,日本准备就接受部署问题展开认真讨论。虽然部署地点尚未确定,但消息人士透露,日本考虑把地点设在位于日本南部的九州岛。英国路透社称,日美两国希望加强在东海和西太平洋岛屿的军力部署,构成所谓“第一岛链”的一部分,并一直延伸至印度尼西亚,发挥围堵地区强国的作用。
近年来,日本在安全领域不断突破禁区,意图增强军事实力与国际战略行动能力,并在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宣称发展“对敌攻击能力”。日本加快推动陆航力量无人化和军力布势外向化,是落实上述军事战略的具体体现。日本军力“由守转攻”“由强到大”,引发外界担忧。
连日来,日本政府跟随美国炒作“气球事件”,在收到美方情报后,一改以往认为气球“不构成安全威胁”的态度,“像着了火”似的开始讨论所谓应对气球的方针。日本防卫省发表声明称,将2019、2020和2021年在日本东北和九州地区发现的气球都“强烈推定为中国的无人侦察气球”。然而在当初发现气球时,日本政府曾认定它们不会威胁国民的生命和财产。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自民党在其党总部召开安全保障调查会等联合会议,同意日本政府为击落侵犯领空的气球而放宽武器使用限制的方案。根据目前日本《自卫队法》第84条规定,对于外国飞机侵犯日本领空的情况,为了促其降落或将其驱离,可以采取“必要措施”。这被视为行使警察权。不过,该规定仅允许在“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情况下使用武器,且前提是应对战机等载人飞机,没有包含气球和无人机等对象。据自民党国防小组长国场幸之助等透露,防卫省方面称“到了需要探讨不同应对方式的时候”。
据悉,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宣布与同盟国分享情报后,日本防卫省随即对照过去的案例“进行分析”。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同相关官员一起协商应对方针。得出的结论是,对于气球和无人飞机侵犯领空,在“威胁到民用航空器安全”的情况下允许使用武器。这同美国的应对保持“步调一致”。
日本航空自卫队最高长官、航空幕僚长井筒俊司在记者会上称,击落侵犯日本领空的气球在能力上是可以做到的。他解释称“能够通过战机发射空对空导弹等手段摧毁气球。”不过,日本航空自卫队官员此前表示,自卫队根本就没有对飞行员进行过用自卫队战机击落高空气球的训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日方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捕风捉影对中国猛烈攻击,我们对此坚决反对。关于中国民用无人飞艇误入美国的事件,中方已多次说明。日方应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正确看待这一因不可抗力引发的意外情况,停止追随美方搞人为炒作,借题发挥。
专家指出,“气球事件”之后,岸田政府借口应对“气球”,把矛头指向中国,为自己寻找增加防卫预算的理由,化解筹款尴尬,借机采取措施扩充武器库。《自卫队法》第84条规定,对于外国飞机侵犯领空采取“必要措施”的前提是针对战机,而非气球和无人机。对日本政府来说,炒作“气球事件”可以为以后扩大自卫队的实力及装备作铺垫。
从日美同盟关系的角度来看,此次日本的炒作也是对美国的呼应,通过针对中国,表明自己与同盟国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步调一致,愿意配合美国推行针对中国的“印太战略”,打造排斥和遏制中国的同盟体系。
据媒体报道,日本内阁会议近期通过防卫产业生产基础强化法案,其中加入了成立促进武器装备出口基金等相关条文。这是日本政府扩大武器装备出口的重要举措,意在壮大自身防卫产业,为实现日本所谓“军事大国化”长期目标服务。日本一些政治势力妄图重走军事大国路线,将给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新的威胁。
据悉,该法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巩固日本国内防卫产业链,尤其是避免一些与防卫相关的中小企业因受市场冲击退出防卫产业,造成供应链断裂,影响装备生产以及日本本土安全;二是助力日本武器装备出口,为适应国际买方需要进行的技术调整提供财政补贴。
专家指出,该法案的目的,是借武器装备出口推行所谓“印太秩序”。日本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提出,要在印太发展自由与开放的国际秩序,并且明确将建立军事援助新机制。日本视东盟为大有希望的市场,已与多个东南亚国家签署装备转移的相关协定。
一方面,日本意图增强自身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国际存在感,从而实质性架空和平宪法与“专守防卫”原则,逐步向军事大国迈进。另一方面,日本也有打入国际军售市场,借武器装备出口获取经济利益,为自身重整军备拓宽资金来源,乃至为整体经济注入活力的考虑。
日本国内批评意见指出,相关动向意味着日本战后安保理念和防务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完全抛弃了“专守防卫”原则,彻底背离日本宪法的和平理念。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外交部网站、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