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展览现场。(摄影:虞鹰)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穿越千年的丹青、散落全球的国宝通过高清打样图像汇聚一堂,《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历代绘画经典,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
本次展览包含“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千古丹青 寰宇共宝”“创新转化 无界之境”三大板块,以图像、文字、视频、新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集中呈现1700余件历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档案,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的历代重要画作,堪称一部立体的中国绘画史。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展览现场。(摄影:虞鹰)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展览现场。(摄影:虞鹰)
自2005年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已接续推进17年,终成盛世修典盛事。“大系”工程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至今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其中国内藏品9155件(套)、国外藏品3250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生动呈现赫赫先秦、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典雅宋韵和元明清风采。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展览现场。(摄影:虞鹰)
“大系”编纂出版60卷226册。(摄影:虞鹰)
“大系”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展览现场。(摄影:虞鹰)
中国绘画艺术与汉字同源共生,共同承续中华文明丰富生动的历史记忆,寄寓中华民族的美好理想和精神追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大量珍稀的图像文献还原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构筑成一部承接古今、连结世界的巨典鸿编,为增加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贡献。
展览特别展出放大两倍的《千里江山图》灯光特效图。(摄影:虞鹰)
从《清明上河图》 《千里江山图》 《溪岸图》等宋代名画,到明四家、元四家、清代“四王”“四僧”等名家名作,是国内藏品与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绘画珍品的一次集合汇聚,更是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
部分展品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中国疆域辽阔,自然山川壮美灵秀,人文景观丰富多彩,为历代画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各具风格的绚丽画作,揽山河大地的万千气象,抒发了中华儿女对祖国大地的无限热爱。
部分展品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中国地大物博,到处生机蓬勃,为历代画家奉献了用之不竭的艺术灵感。从以形写神到观物之生,无数描绘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的精品佳作,彰显了古代先民对万物生灵的细致观察,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生命观。
部分展品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明清时期,随着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日趋深入,绘画领域出现了中西艺术理念与技法的碰撞交融。具有入华欧洲传教士、画家因应中国审美而改良西画创作,也有一批中国画家吸收西画的透视、光影、色彩等表现元素,产生不少“化西入中”的作品,为不同文明的艺术审美变革提供了动力。
以3D数字化技术等比例复制的敦煌莫高窟第45窟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以3D高保真数字测量与重建技术等比例复制的10件(组)中国石窟寺群龛像也在展览中亮相。包括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四大北魏龛,甘肃敦煌莫高窟第45窟,杭州西湖飞来峰冷泉溪南岸布袋弥勒及十八罗汉像,云冈石窟第6窟南壁“文殊问疾”屋形龛,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大佛湾第15龛第五组“推干就湿恩”、炳灵寺石窟第169窟的第20龛佛像和第10、11、12龛壁画、安岳石窟毗卢洞“紫竹观音”像,以及麦积山石窟第121窟塑像二组等 。
以3D数字化技术复制的部分石窟寺群龛像石窟艺术遗产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这些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遗产,通过现代科技穿越时空,与“大系”收录的海内外珍稀佛教绘画汇聚一堂,生动呈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以3D数字化技术复制的部分石窟寺群龛像石窟艺术遗产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此外,展览还专门设立了沉浸式体验区,所取材的40件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悉数来自海外博物馆。体验区与虚拟现实引擎驱动空间投影技术,同时采用全新的空间音频智能处理技术和视、听、融、嗅多感官实时交互装置,引领观众以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走”进画中,将一幅幅静止的中国古代绘画,转变为一个有机混融的画中世界,让观众在享受全新视听盛宴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