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永不凋谢的金达莱
■桂振岭 口述
这是一次漫长而孤独的远征。
几年来,我奔走于宽街陋巷、偏乡僻径寻找“最可爱的人”,期间也曾想过放弃,但想起一张张被战火洗礼的脸庞、一双双坚定的目光,我又鼓足了劲。我习惯了倾听老兵讲述的点点滴滴,习惯了用文字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皖北地区先后有2万余名热血青年奔赴异国他乡,共有600余位烈士长眠他乡。70多年过去,亲历者大都作古,少数健在老兵已步入垂暮之年。作为一名退役老兵、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常常思考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翻开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描述战争的作品不胜枚举,但大多数都是从宏观角度去讲述战争抑或是描述英雄事迹。作为战争中最普通、最重要、最庞大的士兵群体,他们的故事却为数不多,这是我决定为他们创作一部报告文学合集的重要原因。
走访战争亲历者之路,漫长而繁杂。说其漫长,因为战争结束后,大多数抗美援朝老兵解甲归田。70多年过去,健在老兵屈指可数,采写他们的故事刻不容缓。老兵大多年事已高、记忆模糊,有时需要来回跑很多次,才能获得完整资料,走访过程极其漫长。
说其繁杂,受访老兵涉及军兵种、番号众多,我不得不仔细通读军史、师史进行查询,常常因一处细微的不同,需要翻阅几本书籍去对比核实,甚至打电话到出版社去咨询。
我最多一天走访了3个乡镇5个行政村13位老兵。在日复一日奔波中,老兵带来的感动,温暖了我的路途。一天,我接到一位老兵家人的电话,说父亲躺在床上,问我能不能去看看他。当我辗转赶到时,老兵已不能言语,只能从泛白退伍证上那依稀可辨的字迹看出他曾是一个兵。第二天,老兵去世的消息传来,我为之一震。我前去送别,走时他穿着一身军装。
几年来,我累计走访236位老兵,写下100余万字采访笔录,录制了近90小时录音和视频资料。在收集足够多的资料后,我动笔了。为了追赶时间脚步,我将闹钟设在凌晨3点半。我埋头于累牍之间,一遍一遍听录音,查阅资料,对照笔记,线索在得到大量资料验证后一点点变得清晰,断续的记忆逐渐连成一个个感人故事。
在我的笔端,一个个普通的名字慢慢汇聚成了一个熠熠生辉的“老兵军团”:李世举、方新、张倩、李灯全、邱绍甫、刘吉启、杨正钦、鲍志仁……他们的人生凝结成了一个个方块铅字,留存于世间。
致敬,老兵!致敬,永不凋谢的金达莱!
(本报记者裴贤、通讯员宋蕾整理)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