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走进"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乐在人和”

  阐释了中华民族“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华文化中“和”与“善”相辅相成。“善”是“和”的基础,是实现“人和”的道德支撑;“和”是“善”的结果与目的。“人心和善”体现中华民族崇德向善道德要求,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日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是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两大文博机构首度联袂推出的重磅特展,从故宫和国博的丰厚馆藏中精选400余件文物精品进行展示,阐述中华文明的“和”文化、“合”理。展览分为“天地同和”“万邦协和”“宜民安和”“乐在人和”四个单元,以“和”统领,从宇宙、天下、社会、道德4个层面,阐述中国“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

056

展览现场。(摄影:虞鹰)

  本期策划聚焦“乐在人合”单元,阐释了中华民族“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华文化中,“和”与“善”相辅相成。“善”是“和”的基础,是实现“人和”的道德支撑;“和”是“善”的结果与目的。“人心和善”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道德要求,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确定牢固的精神支柱。

养正育德

  《易经》载“蒙以养正”,“果行育德”。养正而育德,可以为善。“德”“善”诉诸个人,是“温、良、恭、俭、让”;至家族、乡党而为“孝”“悌”“慈”“仁”“爱”;是《诗经》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以道义、美德教育民众、治理国家,便如管子所言“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五千年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弘扬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参照的历史标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和谐内敛的“中和”琴

054

黑漆洒朱绿“中和”琴(明崇祯十四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虞鹰)

  来自国博的明代黑漆洒朱绿“中和”琴,为仲尼式古琴,玉轸玉足,七弦十三徽,琴底上部楷书“中和”二字。《中庸》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意味中庸、和谐与内敛,这是中国古典审美的理想境界。

  赵孟頫楷书《道德经》卷

051

赵孟頫书《道德经》刻帖(清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虞鹰)

  来自国博的元代赵孟頫楷书《道德经》卷,为其小楷代表作之一,全卷5000余字一气呵成,点画精到遒劲,笔势圆转流动,系书法家晚年得意之笔。

  《道德经》,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撰写,分为上篇《道经》、下篇《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述了“道”“德”及二者的关系。老子还认为,人类社会“道”“德”的运作要秉持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老子用仅仅五千余字的《道德经》,阐释了其对自然与人类社会运作的深入思考。

  描绘文人雅士的高洁品格

拼图02

部分展品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展览中展出了很多精美展品,描绘了古代文人雅士的超尘出世、高尚的品格。

  来自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乾隆剔红采菊图圆盒,“采菊”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更是千古绝唱。自此,“采菊”成为文人清高品格的象征。

  来自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乾隆剔红“放鹤宝盒”,放鹤亭为宋代隐士张天骥于徐州云龙山所建。张氏自养仙鹤,温驯善飞,朝放而暮归。北宋文学家苏轼谪贬徐州知州时,与张天骥结为至交,二人有一番对人生的讨论,苏轼为之作《放鹤亭记》。因此,放鹤又有超尘出世、性情高洁之意。

  来自故宫博物院藏的清康熙青花“翻羹不恚”图花觚,“翻羹不恚”典出《后汉书·刘宽传》。东汉名臣刘宽,官至廷尉,待人宽厚,在朝中素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之美誉。其夫人不信,趁刘宽上朝前,指使侍女捧上一碗肉羹,假装打翻,溅洒在刘宽的朝服之上,刘宽非但不气,反问侍女:“羹烂汝手耶?”可见其涵养绝非常人。

  来自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天然木边座黑漆嵌玉石九老观画图座屏。唐会昌五年(845年),诗人白居易退居河南香山,常与胡杲、吉旻、郑据、刘真等九人一同宴游,九人皆高龄,时人称“香山九老”。后世多有以此入诗画者,含祝寿祈福之意。

  “松竹梅”又称“岁寒三友”,为中国传统纹饰,“松竹梅”在寒冬时节仍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象征高尚的品格,坚韧不拔的品质。

家祚以兴

  《易经》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古代社会父慈子孝、夫妻齐眉、兄友弟恭的伦常关系,仍可为今日家庭和睦垂训;诗礼传家、晴耕雨读、勤俭节约的家风家训,仍可为今日家庭发展立典。修身齐家、仰事俯育之间,乐善尚和的亿万中国人民聚沙成塔,构筑起牢固的祖国伟业。华夏大地上,千万家庭的文明微芒融合成炬,照耀泱泱中华灿烂美好的前行之路。

  象征团圆和谐的“和合二仙”

055

展览中展出的“和合二仙”展品。(摄影:虞鹰)

  和合二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间传说人物,一说其原型为唐代隐逸诗僧寒山与拾得,相传二人情谊深厚,善于嬉笑,故被视为“喜神”。明、清时期,和合二仙常以两名蓬头的仙翁或活泼的孩童形象表现,一人持荷,一人捧盒,谐音“和合”,象征团圆和谐。由此衍生出的各种艺术形象均表达对家庭和谐美满、万民欢喜和洽的寄望。

  寓意家庭和睦、多子多福

050

紫檀嵌錾胎珐琅五伦图座屏(清代 故宫博物院藏)。(摄影:虞鹰)

  来自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紫檀嵌錾胎珐琅五伦图座屏,此屏风以凤凰、仙鹤、鸳鸯、鹡鸰、黄莺分别代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道,为儒家“五伦”。《孟子注疏》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拼图01

部分展品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子孙满堂一直是家族兴旺、家庭和美的象征。百子的典故最早出于《诗经》,歌颂文王子孙众多。

  九子盒也称“攒盒”,常用于分装食物。囍字九子盒在婚庆中使用,体现多子多孙的祝福之意,蝙蝠与寿字组合,寓意福寿双全。

  寓意海晏河清、四海太平

053

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清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虞鹰)

  在展览的结尾,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引人注目。此器外壁施霁青色釉,以金彩绘缠枝牡丹、蕉叶纹、如意云纹等,近足部饰粉彩仰莲纹及联珠纹,肩颈之间雕贴一对白色展翅剪尾燕子作为耳。这件瓷尊是清代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需多次入窑和施彩,工艺高超,集雕、贴、凸压之大成。

  “海晏河清”,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此语用以歌颂天下天平。此尊霁青色象征河清,肩部塑贴的燕与“晏”谐音,整件器物蕴含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此尊霁青色象征“河清”,燕与“晏”谐音,蕴含海晏河清、天下承平之意。

052

  图左一、图右一为掐丝珐琅“海晏河清”图烛台(2件)(清代 故宫博物院藏);图中为青玉太平有象(2件)(清代 故宫博物院藏)。(摄影:虞鹰)

  来自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掐丝珐琅“海晏河清”图烛台,烛台以立于龟背上的鸟或凫为造型,并在底盘内装饰海水江崖和莲瓣纹,寓意“海晏河清”。

  《汉书》载:“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来自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青玉太平有象,象与“祥”谐音,大象安详端庄,是祥瑞的象征;瓶与“平”同音,寓意平安、太平。象驮宝瓶,寓意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