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大陆学生来台参访开启两岸双向交流契机

华夏经纬网 > 两岸 > 经济时评      2023-07-18 15:10:52

  应马英九文教基金会邀请,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已于14日启程赴台至23日,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5所大陆大学36名师生抵台交流。期间拟规划拟与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东华大学等校进行师生交流,同时赴台北、台中、新竹和花莲等县市参访。未来两岸青年、高校学生交流,将会成为两岸交流领域亮点及重中之重。

  青年作为两岸关系的主要参与者及承担者,为两岸交流注入来自民间青年一代的新动力,两岸关系发展以“社会中心”、“青年导向”、“基层本位”为根基。此种“自下而上”的动力,推动着两岸融合向前发展,两岸民众具有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及共享中华文化,两岸青年交流深化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除促进两岸青年理解之外,也有重要启示意义,即是两岸交流复常的重要一步,并成为扩大和深化未来两岸双向交流,改善两岸关系发展之“初始基础”。

  国台办表示这是三年多来大陆高校首次组团赴台交流,对于促进恢复两岸双向交流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强调“支持鼓励两岸青年加强往来,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了解、互学互鉴,携手开创光明未来”。可见此次陆生赴台交流具有重大意义,象征着中断已久两岸青年交流重新接续,具有正面性效应、示范性效应、磁吸效应及扩散效应。

  首先,产生正面性效应:由于两岸政治互动氛围不佳、复因连续三年疫情肆虐因素,致来台短期交换研修的陆生急速下降,甚至学籍生也暂时停止招收,即使大陆青年来台参访交流,也几乎是微乎其微,政策管制介入强度大为增加。毋庸置疑,马英九执政时两岸青年双向交流比重比较高,但蔡英文执政这几年来因两岸未具“九二共识”政治基础阻碍两岸青年双向交流,致比重急速下降。

  确实陆生赴台交流因政治及疫情因素已停顿三年,尤其来自人为行政障碍壁垒阻挠两岸青年交流,此次民进党当局重启陆生赴台交流,原本即释放不会通过信息,但最终在社会舆论压力下通过项目方式允许陆生来台访问,这对促进年轻人相互理解、相互认识,培养友谊增进情感,具有积极正面意义。

  其次,发挥示范性效应。马英九带领台湾学生赴陆参访,公开倡议“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及“同属中国人”,创造两岸共同基本共识,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主义凝聚及中华文化认同,促动大陆允许陆生赴台交流参访,未来若再逐步释放陆生来台交换研修,利于展开双向交流。这不仅对青年学生交流,将进一步产生扩大化、深化影响。同时,也对两岸社会文化交流领域造成冲击,产生如 “整合理论”所提出 “分枝效应”、 “扩散效应”及 “示范作用”。

  再者,产生磁吸效应。今年3月底4月初,马英九率团至大陆祭祖参访,在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等3所高校师生交流座谈期间,多次表示希望大陆高校师生也能够赴台交流。现在大陆五校高校师生来台参访,重启两岸青年双向交流,利于改善两岸关系实质发展。这对未来台湾学生参访大陆立下典范,大陆对台政策逐渐产生“磁吸效应”,吸引更多台生赴陆学习、就学等。

  大陆对台政策立基台湾“社会本位”及两岸“民间社会连结”,触及台湾社会各领域,包括政党、非政府组织、族群、阶层及各种产业类别,及教育、传播、宗教、艺术、戏剧、文化领域,尤其加强新媒体及流行文化、戏剧对青年学生影响,避免其受到“文化台独”、“去中国化”影响。同时,给予台湾青年在大陆生活、学习、就业及创业之“同等待遇”,产生一股吸纳拉拢推力。

  最后,产生扩散效应。来台就学的大陆学生数额即将面临“归零”,全盛时期2016年约4万2000名非学位生,其中9000多名学位生,至2023年4月止仅3400位在台陆生,民进党当局管制短期研修生来台。尽管大陆鼓励两岸青年交流,增进了解、互学互鉴,但实际上仍大多是台青、台生去大陆相对多数,呈现单向不对称交流状态及融合趋势。

  台陆委会、教育主管部门虽自2022年起,持续表达欢迎陆生来台,然实际上却未有具体及明显的措施作为,对开放陆生来台就学尚未有提供优势诱因及任何放松。台湾欠缺对陆生来台学习之友善环境建构,尤其疫情期间优先处理国际生、侨生就学权益及来台问题,将陆生延到后面处理,对陆生来台学习环境建构并非十分友善。

  民进党当局在政策上虽声称欢迎陆生来台就学,却无具体措施奖励提供诱因作为,仍禁止陆生校外工读及请领奖助学金、加入健保。对待陆生、国际生及侨生,在权益维护方面,明显采取区隔、歧视性原则。基本上,两岸青年双向交流,不仅应提供同等待遇、勿给予歧视对待;同时,利于促进两岸良善互动关系,有助建构两岸和平稳定关系架构。

  大陆对台政策立基于“一代一线”主轴,强调“社会本位”、“人民中心”,从“寄希望于台湾当局”调整至“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尤其藉由政治社会化作用,加强两岸青年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紧密互动,促进中华文化、中国人认同及中华国族主义凝聚。

  因此,透过两岸青年双向参与,将可产生“正面效应”、“聚集效应”、“溢出效应”,并不断向外扩散延伸,营造“两岸一家亲”亲善关系,从而改变台湾民众国族认同,发挥“示范效应”及 “磁吸效应”, 建立两岸命运共同体关系,形塑经济社会文化共同体,最终促进“融合促统”、“融合渐统”目标达成。就此而论,两岸青年学生双向交流,已为两岸和平发展奠立良好关键基础。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 柳金财(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