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抗美援朝老兵丁宝鉴离世前捐出“心爱之物”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3-07-24 09:08:37

  抗美援朝老兵丁宝鉴离世前捐出“心爱之物”——

  两箱“宝贝”,一生所求

  ■徐俊  

  丁宝鉴生前向丹东市海华小学捐赠图书。安晓琳 摄

  7月11日,一对白发苍苍、年过七旬的老夫妇,与两名各自拎着一个大箱子的年轻人,来到辽宁省军区丹东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

  “这是父亲希望留给离休所的纪念。”来者是该所离休干部丁宝鉴的儿子丁宁和他的妻儿。

  7月6日,95岁老兵丁宝鉴因病离世。“这两箱东西在父亲身边放了好多年。他在世时一再嘱咐我,如果哪天他走了,一定要把两箱东西送过来。里面都是旧物,但也是父亲一生的心爱之物。”说话间,丁宁打开一个箱子,掏出一个小布包,一件件地向离休所领导介绍,“这19枚勋章、奖章、纪念章,是父亲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获得的……”

  随后,丁宁又打开一个小布包:“这些是父亲在战争年代留下的老照片,一共31张。父亲希望能把照片放在离休所的荣誉室里展示,所里开展传统教育时可以有影像佐证。”

  丁宝鉴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1928年,丁宝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一个小山村,1945年加入八路军,1946年入党,参加过平津战役和豫西剿匪,从卫校学员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军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作为医护人员救治了很多志愿军伤病员。

  “这6摞捆好的新书,是父亲为6所小学图书室捐赠的。买这些书时他已经行动不便了,但坚持要亲自去书店挑选,结果跑了五六家书店才凑齐……”丁宁的妻子曲春英说着说着不由哽咽起来,“这些书4个月前学校开学时就该送去的,谁知父亲病倒了,一直住院……”

  “我是从山村走出来的老兵,打过仗,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国防哪有国家?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少年强则国家强。”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1982年离休后,丁宝鉴曾先后担任丹东市6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06年,听说丹东市海华小学筹建国防教育主题图书室时资金短缺,一向省吃俭用的丁宝鉴捐出1.8万元,他还动员11名离休干部一起捐助,帮助建成这个图书室。

  “这是父亲当年向汶川、武汉、林芝等灾区捐款的收据,41张收据共计29.5万元,不包括那些没有票据的捐款……”丁宁说,父亲对需要帮助的人很大方,对自己却很“抠门”,经常用缝纫机缝补衣服、床单,一条皮带用了十几年……

  “另外一个箱子,装的都是医学书籍,是爷爷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到原第二军医大学进修时学习过的书籍,赠给离休所门诊部。”丁宁的儿子丁丹林说,“爷爷一共留下2900多本书,按照他的遗嘱,除家里、离休所留下百十本外,其余全捐给丹东市图书馆。”

  离休所门诊部主任徐成钢打开箱子,翻开最上面的一个本子,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丁宝鉴离休后整理的多年从医“临床手记”。“别看少的只有七八百字,多的千把字,但都是丁老倾尽心血的从医经验总结。”徐成钢感慨地说。

  丁宁拿出一张遗体捐赠证书。“这是大连医科大学遗体和器官捐赠中心发放的遗体捐赠证书。”丁宁泣不成声,“父亲病情恶化后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那天晚上突然醒过来,让护士把我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叮嘱我,‘这次我够呛能熬过来,趁现在清醒,交代一下后事:别忘记帮我交最后一个月的党费;我的遗体要供医学解剖研究用;丧事从简,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说完没多久,父亲就闭上眼睛,安详地走了……”

  这是一位17岁投笔从戎的老八路、志愿军老战士,一位有着77年党龄的老党员,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嘱托。两箱“宝贝”里,装满了他一生的追求。

作者:徐俊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