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生前所在部队·一份军地协作的倡议书
“千里寻访”一线牵
■本报记者 彭冰洁 通讯员 谢程宇 赵英强
盛夏的巴蜀,绿意盎然。志愿军老英雄滕建清早早起床,穿上崭新的军装,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4位特殊客人——空降兵某旅红色资源寻访小组的官兵。
虽然已91岁高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神采飞扬。这天,她将在官兵的帮助下,完成一个多年来的心愿——与老战友刘军远程会面。据滕建清回忆,她和刘军是广西籍战友,入伍后成为志愿军第54军文工团战士。两人亲如姐妹,1952年一同入朝作战。在1953年的金城战役中,她的同班战友几乎都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回国后,她不断尝试打听幸存战友尤其是“妹妹”刘军的消息,一直未果。
今年4月,空降兵某旅红色资源寻访小组前往乐山搜集抗美援朝素材、采访健在老兵,听了滕建清老人的故事后,官兵深受触动。经过联系相关部队,向地方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寻求帮助,他们终于在辽宁丹东找到刘军的下落。
“这70年来,我一直想着你啊……”滕建清老人颤抖着双手,隔空轻抚“妹妹”的脸颊。“云”团聚伊始,两位老人已是泪流满面。
“能够促成这次团聚,得益于军地协作机制。”寻访小组组长张俭波告诉记者,作为特级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他们始终重视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多年来坚持开展寻访老英雄、征集红色文物等活动。
今年初,他们结合筹建黄继光纪念馆,广泛组织文物征集,邀请上海继光中学、四川中江黄继光纪念馆、沈阳抗美援朝纪念馆等多家军地单位走进营区开展座谈,围绕交流合作、协同发展、宣传教育等深入讨论,共同签署《弘扬英雄精神协作机制倡议书》,打造红色资源保护“同心圆”。
军地协作机制建立后,该旅依托军地宣传渠道,在多个媒体平台发布协作机制倡议书。全军各部队英模单位、党史军史专家、地方纪念馆、志愿者团体、英雄后人等纷纷主动联系,不到一个月时间,就为他们提供了200多条有效线索。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历史资料获取信息,受时间跨度大、行政区域调整等影响,工作推进困难、成果有限。”张俭波说,如今依托军地协作机制,他们与地方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纪念馆、志愿团体等实现常态化沟通,史料文物共享互通,为红色资源挖掘保护提供坚实支撑。
今年以来,该旅先后赴9省21市与16家纪念馆展开座谈,与12家地方寻访团体建立联系,组织文物捐赠仪式7场,先后收集抗美援朝历史照片和史物400余张(件),志愿军老兵口述历史视频资料30余份。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