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史册的伟大胜利
——盘点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五个首次
■张翚 周一
1950年11月初,云山战役中,志愿军某部4连官兵向敌阵地冲锋。
金城战役中,志愿军火箭炮部队向敌军阵地猛烈射击。
马良山反击作战中立功的402号重坦克。
对空观察小组。
70年前的今天,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至此,历时两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将士面对陌生的战场、陌生的敌人,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直面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今日本版盘点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五个首次,与读者一起重温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从抗美援朝战争战略决策的精髓要义中,汲取战略意志、战略智慧和精神力量。
1.与美军的首次交锋
战役名称:云山战斗
时间:1950年11月1日—11月3日
参战方:志愿军第39军 VS 美军骑兵第1师
歼敌数量:志愿军重创美军骑兵第1师,歼灭南朝鲜军第1师第15团大部,毙伤俘敌2000余人,其中美军1800余人
战果及意义: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与美军第一次较量的胜利,极大地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进一步坚定了志愿军的战斗信心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第40军在两水洞首战击溃南朝鲜军后,26日攻占温井。30日,志愿军西线主力在泰川以北、温井、熙川一线完成了战役展开。志愿军司令部决心按照既定计划,以正面突击和迂回包围结合的方式,围歼云山之敌。
云山战斗打响前,“联合国军”已发现志愿军入朝参战。然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认为中国只是象征性出兵,对志愿军的决心估计不足,决定仍执行既定作战计划,命美军骑兵第1师从平壤附近北上,进至云山、龙山洞地区接替南朝鲜军第1师防务,准备继续北犯。
担负攻歼云山之敌任务的是志愿军第39军。战前,第39军已从东北、西北、西南三面对云山形成包围。11月1日上午,彭德怀电话指示第39军军长吴信泉:第39军于11月1日晚在第40军协同下,围歼云山之敌。根据指示,第39军各部于17时前完成一切准备,19时30分发起总攻。
1日15时30分左右,第116师观察所发现,云山外围高地上的敌军在炮火掩护下后撤,同时云山城内有敌汽车不断向南移动。第116师首长遂向军指挥所建议:提前向云山发起进攻。吴信泉当机立断,命令部队乘敌后撤混乱的有利时机,提前总攻云山。
16时40分,第39军兵分三路,向云山发起全面进攻。志愿军官兵面对从未见过的美军士兵,没有丝毫畏惧,反而越战越勇,迅速掌控了局势。战至2日晨,云山郊区和城东、城北的战斗基本结束。美军骑兵第1师第8团和南朝鲜军第15团大部被歼,余下的美军第8团指挥机构和第3营被志愿军第345团压缩包围于云山城南诸仁桥以北、立石下洞公路以西的河滩开阔地。敌军多次发起冲击企图突围,均被志愿军顽强阻击。敌军见突围无望,遂构筑工事固守待援。
11月2日,美军第1军军长米尔本和骑兵第1师师长盖伊亲临前线,指挥美军向第343团阵地连续猛攻。志愿军官兵顽强守住阵地,击退了美军的进攻。美军伤亡400余人,骑兵第5团团长身负重伤,最终被迫放弃北援云山的企图。3日18时,志愿军第345团向诸仁桥北被围美军发起最后进攻。美军第8团指挥机构和第3营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向志愿军投降。至此,云山战斗全部结束。
2.首次全歼美军团级战斗队
战役名称:新兴里战斗
时间:1950年11月27日—12月2日
参战方:志愿军第27军VS美军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
歼敌数量:志愿军歼灭美军3191人,击毙第31团指挥官麦克里安上校和继任者费斯上校
战果及意义:志愿军首次全歼美军团级战斗队,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整建制歼灭现代化装备的美军1个加强团的模范战例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打响。在东线,志愿军第9兵团于11月27日晚突然发起反击。经一夜战斗,完成了对长津湖地区美军的分割包围。其中,号称“北极熊团”的美军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被志愿军第9兵团第27军围阻于新兴里。
得到消息的美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命令美军陆战第1师和第7师迅速将部队集结南撤,并要求2个师合力解救“北极熊团”。
根据战场情况和上级指示,第9兵团首长决定首先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新兴里之敌,而后,再转移兵力逐个歼灭柳潭里、下碣隅里之敌。第9兵团立即指示第27军重新调整兵力部署,将第81师原本准备西渡的2个团留下参与战斗。这样一来,新兴里周围的志愿军部队增加到5个团。同时,命令第79师暂停对柳潭里之敌的进攻,积极钳制该敌,并迅速整顿部队,巩固既得阵地,做好进攻准备;令军预备队第94师向柳潭里运动,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11月30日晚,新兴里进攻战斗正式打响。在15分钟的火炮急袭后,第27军4个步兵团分别从东北、东南、西南和正西方向,向新兴里发起全面进攻,另有1个团在南侧道路附近担任断敌退路、阻敌增援的任务。至12月1日拂晓,4个步兵团均突破敌军前沿阵地,将敌压缩至新兴里村内狭小地域。
新兴里的“北极熊团”伤亡惨重,在外援无望、即将被歼的情况下,团指挥官费斯命令毁掉所有的火炮、卡车和补给品,率领残部于1日13时向南突围。然而,刚一出发就遭到志愿军第241团的阻击。在40余架飞机掩护下,美军以10余辆坦克为先导,突破志愿军阵地,夺路逃命。
志愿军第27军立即展开拦阻和追击作战。第242团3营在公路以东,依托有利地形,向机动之敌展开猛烈攻击,并炸毁沿途道路桥梁,将美军阻挡在1221高地前。第242团2营和第80师不顾美军飞机的封锁,从正面、侧面、尾部对美军实施冲击,将其大部歼灭于新兴里、新垈里地区。另有一部残敌越过长津湖向南逃窜,被第242团1营拦阻歼灭。战至12月2日4时,新兴里战斗胜利结束,“北极熊团”全军覆没。
3.首次实现多兵种协同作战
战役名称:马良山反击作战
时间:1951年11月4日—11月7日
参战方:志愿军第64军VS英军第28旅
歼敌数量:毙伤敌军1740余人
战果及意义:此战不仅巩固了马良山要点,是整个秋季反击作战中的一次重要胜利,还有力地支持了板门店的谈判活动,让美方不得不对其谈判策略作出调整
自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开始以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就在军事上不断向中朝方面施压,先后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妄图通过局部战场上的胜利赢得谈判筹码。为应对敌人此番攻势,志愿军各部在统一部署下,展开了多次战术性反击行动,以积极防御的战斗姿态遏制对手的蚕食与压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以志愿军第64军对马良山阵地的进攻战果尤为突出。
马良山位于朔宁以南、临津江西岸,是西线战场中部地带的一处重要支撑点。在“联合国军”发动的秋季攻势中,英联邦师攻克此地,此后由英军第28旅一部驻守。该旅经近1个月的经营,在马良山附近多处制高点构筑了火力发射点和掩蔽部,并在防御前沿布设铁丝网、地雷等障碍物,构筑起坚固阵地。
为在谈判中增加敌方压力,显示我方力量,志愿军司令部指示第64军反击夺回马良山阵地。第64军受领任务后,对英军防御部署和阵地特点进行了充分的侦察和分析,将英军阵地的交通壕走向和主要火力点在地图上进行明确标注,反复组织部队进行攻击演练。在精心准备20余天后,第64军第191师于11月4日,向马良山之敌发起攻击。
15时,火力准备开始。第64军集中山炮、野炮、榴弹炮57门,向既定目标展开炮火急袭。10分钟后,只留下部分射程较远的榴弹炮进行延伸打击,诱骗掩蔽部内的英军士兵进入阵地。随后,再以全部炮兵力量进行第二次炮火急袭,对敌有生力量造成极大杀伤。配属第191师作战的10辆坦克也悉数出动,在距阵地较近的地方进行直瞄射击,逐一打掉敌人的火力点,为攻击部队扫除前进障碍。1小时后,3个步兵营同时展开冲锋,高射炮兵部队集中火力射击敌军飞机,实施对空掩护。仅10分钟后,我军就夺取大部分阵地。战至19时,全歼英军第28旅3个连另2个连大部。5日至7日,英军以2至3个营的兵力,在坦克和飞机配合下实施反扑,均被击退。至此,我军夺回了马良山阵地,巩固了这一要点。
此战,志愿军部队首次组织多兵种协同作战,充分证明了我军特种兵部队在实战锻炼下,已初步具备与步兵协同作战的能力,是人民军队作战水平上升到初级现代化战争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4.首次实现对敌地面炮火优势
战役名称:金城战役
时间:1953年7月13日—7月26日
参战方:志愿军第20兵团、第9兵团第24军VS南朝鲜军部队
歼敌数量:歼敌5.3万余人
战果及意义:此战给南朝鲜李承晚集团以沉重打击,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对停战后维护朝鲜局势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1953年6月17日夜,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公然破坏停战谈判达成的协议,引起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为实现稳定可靠的停战,毛泽东、彭德怀决定推迟停战签字,发起金城战役。志愿军第20兵团,配属第9兵团第24军,分为东、中、西3个作战集团,担任此次金城以南地区的进攻任务。
经过半个月的准备,志愿军第20兵团在金城附近地区集结了超过6个军、24万人、3倍于敌的兵力。另外,在炮兵部队火力得到加强后,我军火炮数量达1483门,是当面之敌的1.7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首次实现了对敌地面炮火优势。
7月13日21时,志愿军隆隆的炮声拉开了战役帷幕。1100余门火炮对金城以南的南朝鲜军阵地进行猛烈轰击。这是志愿军入朝以来,集中火炮数量最多、火力最强的一次战役。
仅13日当晚,志愿军就发射超过1900吨的炮弹。而在整个金城战役期间,我军炮兵一共消耗了1.9万余吨炮弹,比运动战阶段的五次战役消耗总量还要多出1倍以上。在炮火准备期间,对敌工事的毁伤程度达到30%至40%,在打敌反扑的过程中,敌军约40%的冲锋被志愿军的炮火击退。
攻击部队利用炮火准备迅速发起冲击,不到1小时便全部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的防御前沿阵地。
在炮火支援下,西集团第203师仅用12分钟就全部突破敌军前沿阵地。23时49分,该师主力向敌军重点把守的552.1高地发起总攻,配属炮兵随即转移目标支援作战。部队仅用3分钟就冲上山顶,且无一人伤亡。第20兵团在总结报告中将这次进攻称为“步炮协同的最好战例”。中集团第199师在当日23时向轿岩山发起冲锋,与敌人展开激烈的争夺。战至次日10时,全部夺取了该处要点。东集团第181师配属第202师部分力量,采取多路出击的方法向金城川以北的敌军阵地展开进攻。至14日16时,基本肃清了此处敌人,占领461.9高地。此后,南朝鲜军多次进行反扑,均被我军击退。7月26日,金城战役胜利结束。
5.首次建立防空哨制度
战役行动:以防空哨反“绞杀战”
时间:1951年3月至战争结束
参战方:志愿军防空部队VS美军飞机
战果及意义:该制度有效维护了后方运输线路安全,是确保完成后勤补给任务和取得反“绞杀战”胜利的重要基础
如果把铁路运输线比作志愿军后勤保障的“大动脉”,那么,公路运输线就是延伸到各作战师、一线部队的“血管末梢”,是志愿军物资输送的“最后一公里”。“绞杀战”开始以来,敌军飞机多次对我方公路实施袭扰轰炸,严重影响了物资输送效率,甚至造成部分地区公路运输中断。面对这种情况,后勤部门广大官兵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自1951年3月起,各后勤分部为确保公路行车安全、减少物资人员的损失,首次建立防空哨制度,实施不间断地对空警戒,一旦发现敌机马上鸣枪示警。1个防空哨小组通常由6人组成,相邻的两个哨位间隔在2公里左右,确保能听见对方的枪声,并把预警信号不断向后传递,给汽车部队留足反应和隐蔽时间。这种类似于“烽火台”的创举,让汽车司机有了可靠的“耳目”,在公路上可以放心大胆地行车,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志愿军司令部和后勤部门很快总结推广了防空哨的经验,在朝鲜北部公路运输线上普遍建立起固定的夜间对空监视哨。
防空哨除负责鸣枪报警和敲空弹壳解除警报外,还担负保养道路、维修车辆和肃清沿途匪特等任务。到1952年9月,全军共动用了超过6个团的兵力,在2500余公里的公路线上部署防空哨。
对于这一群众性的创造,毛泽东同志给予高度评价,他曾经讲道:“在汽车路两旁用1万余人站岗,飞机来了就打信号枪,司机听到就躲着走,或者找个地方把汽车藏起来。同时,把汽车路加宽,又修了许多新汽车路,汽车开过来开过去,畅行无阻。”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