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3年7月文化关键词,包括“良渚古城·雅典卫城”中希文明对话、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第33届香港书展、“盛世聚首 天宝芳华——圆明园兽首暨文物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苏轼主题文物展、“长江与海洋文明·考古文物精品展”、“万流同归——黄河流域根祖文化展”、“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展、“李小龙——经典永续”展览、河湟文化博物馆、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2023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第七届内蒙古文博会、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文物、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浙江云和独山遗址考古、2023明文化论坛、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樊锦诗、叶嘉莹、钱慧韵、歌手李玟、马伯庸、刀郎、《未来中国》第二季、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电影《八角笼中》等入列。
7月6日,来自中国和希腊的嘉宾围绕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价值保护与阐释主题展开对话。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来源:中新网)
7月6日,良渚与世界——“良渚古城·雅典卫城”中希文明对话活动在杭州余杭良渚举行。当日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主旨演讲、圆桌对话和2023“杭州良渚日”活动启动仪式等。中希两国嘉宾结合各自领域的实践经验共叙中希文明,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古国展开对话,于“和而不同”中走向“美美与共”。>>>【详文】
书博会现场的山东展区。赵晓摄(来源:中新网)
以“奋进新征程书香润中华”为主题的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7月27日在山东济南开幕。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的1700多家出版发行单位参展,展出各类优质出版物和文创产品70余万种。现场设8个展馆、40多个展区,同步开展全国图书精品展、绿色印刷展、“我的书屋·我的梦”主题书画展等专题展览。>>>【进入策划】
众多市民到场选购书籍。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来源:中新网)
第33届“香港书展”于7月19日至7月25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以“儿童及青少年文学”作为年度主题。这场疫情后首次书展为香港掀起一股夏日阅读热潮,带旺展会人气和生意额。今届书展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同场举行的还有第6届香港运动消闲博览、第3届零食世界,吸引36个国家及地区近780家展商亲临参展,其中书展有逾500家书商。>>>【进入策划】
7月3日,“盛世聚首 天宝芳华——圆明园兽首暨文物展”在香港开幕。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来源:中新网)
7月3日,“盛世聚首 天宝芳华——圆明园兽首暨文物展”在香港城市大学般哥展览馆开幕,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中的牛首、虎首、猴首和猪首四件国宝原物首次在香港进行展出。展览于7月4日起向公众开放。>>>【详文】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开幕。赵晓 摄(来源:中新网)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7月11日在山东博物馆对外展出。该展览涵盖了山东、河南、湖北、四川等8省31处遗址的335件(套)文物,着力展示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展览分为“文明肇始”“变革融汇”“万流归宗”三个单元,重点描绘早期中国文明的历史样貌。>>>【详文】
开幕式现场。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 供图(来源:中新网)
7月8日,以苏东坡为主题的大型文物展览“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开幕式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馆区举办。此次展览以“回望东坡”“家风世传”“千古一人”三大篇章的形式,分别放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三个馆区,层层递进,串珠成链,全方位、多视角展示苏东坡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人格风范和生活哲学,通过“连续剧”的方式带民众深入了解这位“杭州老市长”,领略“大宋第一潮人”的风采。>>>【详文】
永久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朱然墓“季札挂剑图”漆盘 陈聪瑶 摄(来源:中新网)
为迎接中国航海日,中国航海博物馆开馆以来一级文物最多、珍贵文物占比最重、参展单位最广的“江海共潮生:长江与海洋文明·考古文物精品展”7月10日开幕。此次展览以长江和海洋文明相关三星堆遗址、马王堆汉墓、曾侯乙墓、海昏侯墓、隋炀帝墓、朱然墓、“长江口二号”沉船等34项重大考古发现为依托,实证新石器时代至今“从长江走向海洋”的交融历程,彰显长江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详文】
7月6日,“万流同归——黄河流域根祖文化展”。高雨晴 摄(来源:中新网)
7月6日,“万流同归——黄河流域根祖文化展”在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开幕,黄河流域7省区20余家文保单位的近百件(组)文物精品集中亮相,展现黄河流域根祖文化。此次展览展品丰富,形式多样,制作精良,时间跨度自上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直至当下,反映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及演变轨迹。>>>【详文】
现场展出的北凉高善穆石造像塔。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来源:中新网)
7月12日,“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展于浙江杭州开幕。现场展出百余件敦煌文物,其中一级文物达30多件/套,包含众多国宝级文物。展览以敦煌相关历史文物为载体,设置古代敦煌的政治与经贸、古代敦煌的社会与生活、敦煌与浙江的千年之缘、敦煌洞窟与壁画艺术四大单元,展出敦煌考古出土的石塔、丝绸、简牍、画像砖、经卷等,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明交流互鉴。>>>【详文】
李小龙真人等比例复原半身雕像。侯宇 摄(来源:中新网)
2023年是武打巨星李小龙逝世50周年。为此,香港文化博物馆于7月开展多项主题活动予以纪念。其中,“李小龙──经典永续”展览将于12日面向公众开放。此外,博物馆还将放映《猛龙过江》《唐山大兄》《精武门》等李小龙参演的电影,与公众一起回味经典。本次展览将从7月12日持续至2024年元旦。>>>【详文】
距今约4000年的四大圆圈纹双耳彩陶壶。张添福 摄(来源:中新网)
7月3日,全国唯一一座以展示河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河湟文化博物馆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正式开馆。该馆上展文物有石器、玉器、骨器、木器、陶器、瓷器、铜器、金器、银器、铁器、料器、纺织、纸质等17大品类、近1180件(套),珍贵文物以青铜器、陶器为其特色,此外尚有钱币、玉器、民俗非遗工艺等,旨在全面展现河湟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详文】
7月13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开幕。张亨伟 摄(来源:中新网)
伴随着上海“出梅”后的“热浪”,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CCG EXPO 2023)7月13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火热开幕。天闻角川、寿屋等海内外知名厂商悉数亮相,各地漫迷纷至沓来,共赴这场为期4天的“二次元”文化消费狂欢。>>>【详文】
《平湖秋月》剧照。广州歌舞剧院 供图(来源:中新网)
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从7月6日至7月21日在鄂尔多斯进行,参演的13部舞剧、舞蹈诗和70个优秀舞蹈节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该次展演还将陆续进行“纪念贾作光诞辰100周年舞蹈专场演出”、舞剧《冼星海》和澳门舞蹈节目参演。>>>【详文】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亮相2023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国家大剧院供图(来源:中新网)
7月13日至16日,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二度来京,受邀献演2023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曾黎、黄品沅、王劲松等明星卡司携南京市话剧团,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舒展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用三个小时的时间重现一段横跨二十余年的中国革命史。>>>【详文】
新疆原创历史题材舞剧《张骞》在开幕式上演绎。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来源:中新网)
随着中外舞者欢快共舞和新疆原创舞剧《张骞》精彩演绎,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7月20日晚在新疆乌鲁木齐拉开帷幕。本届舞蹈节汇聚了国内外28台优秀剧(节)目,共计60场演出,涵盖芭蕾舞剧、民族舞剧、歌舞剧、舞蹈剧场、歌舞晚会等多种艺术形式。舞蹈节邀请了亚非欧三大洲11个国家及地区的千余名艺术家相聚中国新疆,以舞会友,增进文化交流互鉴。>>>【详文】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文博会设内蒙古非遗展区。刘文华 摄(来源:中新网)
7月13日至17日,以“相约北疆 文创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呼和浩特举办。总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共设4大板块12个主题展区,吸引了20余个国家、地区及中国各地500多家企业、机构参展。展会集中展出代表性非遗技艺、文化创意产品等内容,在文化创意、消费热点、数字科技“上新”等方面的诸多新动向,受到各方关注。>>>【进入策划】
杆长3.1米的四爪铁锚。王笈 摄(来源:中新网)
“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8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这是首次以长江口二号古船为主题举办的展览,展出137件/组展品,包括古船的船体构件、出水瓷器、技术与装备模型等。其中95件/组出水自长江口二号古船,船体构件及一系列出水瓷器均为首次与公众见面。>>>【详文】
新发现的人类顶骨化石。左:顶骨化石外侧面观;右:周口店直立人头盖骨模型顶面观及顶骨化石位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 供图(来源:中新网)
中国科学院7月17日对外宣布,该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科研团队最近应用CT扫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15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识别出一块人类顶骨,这是继1973年周口店第4地点发现1枚牙齿化石之后,50年来在周口店遗址区域首次发现的更新世(距今约20万年左右)人类化石。>>>【详文】
独山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来源:中新网)
38座西周墓葬,37处器物堆出土了100多件器物,其中25件是珍贵青铜兵器……经过4个多月清表、3个多月考古发掘,日前,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的独山遗址完成全部考古工作。其间,大量青铜器的发现在丽水市属首次,部分出土文物在全国也属罕见。>>>【详文】
7月8日,“明定之典——定陵文物再聚首展”在明十三陵景区举办。图为万历皇帝金冠-金翼善冠。杜燕 摄(来源:中新网)
为期两天的2023明文化论坛以“臻美大明 溢彩彰华”为主题,聚焦文物、文学、音乐、艺术、建筑、医药及文旅创新等议题,邀请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让文化“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把昌平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明文化高地。论坛同期举办“明定之典——定陵文物再聚首展”,4顶凤冠和万历皇帝金冠时隔64年后再次聚首。>>>【详文】
舞蹈《一往无前》表演现场。易海菲 摄(来源:中新网)
7月8日晚,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开幕式暨“青山绿水踏歌行”主题音乐会在内蒙古体育馆举行。这是该文化节连续第20年举办,将持续至8月6日。本届草原文化节以“相约北疆 文颂中华”为主题,设置了开幕式、区内优秀作品展示、区域间文化交流互动、特邀作品展演、展览展示活动、闭幕式暨舞蹈专场6大板块,共包含28项活动。>>>【详文】
樊锦诗展示嘉宾赠送的作品。中新社记者 李亚龙 摄(来源:中新网)
7月10日,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敦煌研究院举行。作为樊锦诗从业60年来的重要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来自海内外30多位敦煌学专家分享了与樊锦诗交流、交往的故事。听着诸多敦煌学专家回忆着与自己的“严苛往事”,满头白发的樊锦诗像孩子一般笑着,又一边记录下他们关于文物工作的建议。>>>【详文】
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来源:中新网)
7月18日,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的百岁华诞。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成为一名老师后,叶嘉莹倾尽全力传播古典诗词,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学生。沧桑百年,叶嘉莹的人生经历足够传奇,虽屡经磨难,却从未丢掉对古诗词的热爱。她曾坦言,“受益于古诗词,(即便)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却能一直保持乐观、平静。”>>>【详文】
钱慧韵在《双阳追狄》中饰演狄青。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 供图(来源:中新网)
著名绍剧表演艺术家、绍剧“第一女老生”、绍剧“钱”派创始人钱慧韵先生于7月7日18时30分在绍兴辞世,享年93岁。钱慧韵,名小羊,1931年出生于杭州,10岁拜著名艺人赖国友为师。1946年,她以“钱慧韵”为艺名,在上海登台演出,饰演《两狼山·告御状》中的杨六郎,人称绍剧“第一女老生”。>>>【详文】
歌手李玟。(来源:中新网)
7月5日晚,歌手李玟的姐姐李思林(Nancy)在社交网站上发布消息称,李玟因长期患有抑郁症于7月2日在家中轻生,7月5日与世长辞。文章提到,“2023年本应是CoCo出道30周年,29年来她除了用劲歌热舞带给我们无尽快乐与惊喜外,更努力地为华人歌手在国际歌坛开拓一片新天地,一直全力以赴为华人发光发亮,我们为她感到自豪。”>>>【详文】
刀郎新专辑《山歌寥哉》封面截图(来源:中新网)
你可能不知道他,但你绝对听过他的歌:“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凭借《2002年的第一场雪》《情人》《西海情歌》等爆款歌曲,歌手刀郎曾红遍大江南北。自2013年逐渐退隐江湖后,这位音乐才子便愈发低调。此次携新专辑《山歌寥哉》回归,他也并未大肆宣传。然而,新歌《罗刹海市》一经发布便引发关注,频频冲上热搜。>>>【详文】
作家马伯庸。受访人供图(来源:中新网)
最近一段时间,作家马伯庸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频率比较高:小说《太白金星有点烦》出版,《长安的荔枝》也将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马伯庸坦率地说,自己一直很担心被读者抛弃,所以在构思新故事时,总是希望有所突破,希望每一部作品都能带给读者新鲜感,读者才不会看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详文】
《未来中国》第二季。《未来中国》节目组 供图(来源:中新网)
亲手触摸月壤是什么感受?模拟“火星”生活是怎样的体验?前沿科学思想秀《未来中国》第二季7日晚在东方卫视首播,第一期将视野投向深邃的外太空,邀请到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揭秘深空探测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详文】
《长安三万里》 片方供图(来源:中新网)
7月8日,由追光动画出品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正式上映。没有神话传说,没有正邪缠斗,没有家庭场景,也没有爱情故事,这部长达168分钟的动画电影以全新的思路,呈现出一幅由唐诗浸染而出的绚烂画卷,并于其中探讨了颇具深意的人心旅程。>>>【详文】
电影《八角笼中》海报
电影《八角笼中》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影片讲述了沙场老板“向腾辉”倾注心血,带领一群无人照料的孩子冲破命运牢笼,寻找人生出路的动人故事。《八角笼中》是王宝强时隔六年再度推出的导演新作,影片聚焦社会现实题材,通过小人物悲欢故事传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人性光辉,得到了观众的高满意度评价。>>>【详文】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