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大陆网红老歌“配乐舞”风靡台岛,引发模仿浪潮

华夏经纬网 > 两岸 > 两岸交流      2023-08-04 10:11:50

  左图:台湾民众模仿《求佛》配乐舞。\网络图片;中上图: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热舞社排出多人群舞版《求佛》。;中下图:台湾民众党主席柯文哲跟着少男少女们努力扭动的版本相当特别。\网络图片;右图:台湾网红模仿《求佛》配乐舞。\网络图片

  【大公报讯】综合中新社及台媒报道:最近,曾经的大陆网络歌曲大爆款《求佛》突然在台湾翻红,众多网友用《求佛》当背景音乐跳舞,连政治人物柯文哲也“混入”网红青春团体合拍一版“求佛舞”。一些热舞视频还传到大陆社交媒体,大陆网友都吃惊:“没想到《求佛》在台湾这么火!”两岸学者指出,两岸文化互通共融,再次反映了两岸同根同源,本就是一家人。台湾有年轻人指出,大陆网红创意改编《求佛》,在台湾引起模仿潮,这是两岸青年在流行文化领域很好的交流,民进党当局所谓“去中国化”是不能得逞的。

  这股“《求佛》风”源自一位大陆网红的改编。去年网上流行“男人过了20岁就不能穿得跟孩子一样”的梗,有网红因此身穿条纹polo衫、高腰裤扎皮带加挂钥匙一串,以经典“长辈穿搭”配以电音版《求佛》跳舞。由于舞姿过分丝滑魔性,迅速在抖音窜红,引起广大群众争相模仿,席卷两岸。

  不曾想,这股翻拍大风也迅速颳到台湾,各种创意版本在社交平台涌现。现在抖音上搜索“誓言版求佛”,就能看到台湾腔对话“先森先森(先生),不好意思”“哦,我在听那个‘似言(誓言)’版的《求佛》”,随即是一段魔性劲舞。

  不仅有广大台湾网友单人出战,还有台湾专业街舞团队把闽台八家将文化融入舞蹈,推出精致的民俗特色版本;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热舞社排出多人群舞版《求佛》(见图),引起观众阵阵尖叫!柯文哲跟着少男少女努力扭动的版本也十分特别。

  两岸流行文化百花齐放

  谁能想到一首2006年的大陆网红老歌会通过抖音突然在台湾翻红?有台媒说,也许这背后反映了两岸流行文化的强弱易位。当年,大陆处处传唱周杰伦、蔡依林的歌,而今大陆一首又一首歌曲通过抖音等平台在台湾爆火。此前的《挖呀挖》,当下的《求佛》,都掀起风潮。台湾知名KTV点歌机里甚至专设了“抖音夯歌区”。

  另据大公报记者苏榕蓉报道:台湾诗人詹澈向大公报表示,《求佛》曾是2006年大陆爆红流行歌曲,大陆“网红”用《求佛》配乐跳出魔性舞步,是青年的热情与创意,经过在抖音的传播,台湾也掀起模仿潮,这是两岸青年在流行文化方面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一次交流。

  詹澈表示,文化是政治经济实力的间接呈现。近年大陆流行文化风靡台岛,反映出大陆综合实力持续提升,而台湾近年来不断增加防务预算向美国购买武器,无力推动文化发展。

  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南部分会会长周池春表示,近年来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大陆流行文化开始走进台湾。其中大陆古装影视剧的场景都是比较大的格局,且对历史情节也处理得宜,让台湾民众感受到大陆影视剧的制作水平很高,而这些都是台湾影视界现在难以做到的。两岸同根同源,文化上拥有天然的亲近感,台湾民众自然而然地喜欢上大陆流行文化。

  台湾青年陈文成表示,两岸同文同种,期待未来有更多两岸文化艺术类作品引起两岸民众间的共鸣和互动交流。

大陆流行文化吸引台民众

  爱用大陆网络平台

  台湾有民调显示,台湾青少年最爱用的前十大网络社交平台中就包括抖音、小红书。

  爱用大陆网络用语

  大陆流行语风靡台湾。芭比Q了(完蛋了)、YYDS(永远的神)、种草(推荐)、内卷(内耗)等都是台湾青年爱用的大陆网络用语。

  爱看大陆电视剧

  《延禧攻略》、《如懿传》、《甄嬛传》、《三十而已》、《人世间》、《狂飙》、《偷偷藏不住》、《浮图缘》、《三体》等大陆影视剧在岛内都有不错的收视率。

  爱玩大陆手机游戏

  《太极熊猫》、《暗黑黎明》等大陆移动游戏于2014、2015年风靡台湾地区。《明日方舟》、《原神》等来自大陆厂商的二元次游戏入围台湾google play2022年度榜单。

  爱听大陆歌曲

  近期台湾的音乐串流平台KKBOX榜单上,大陆歌曲大量攻占排行榜名次。(记者苏榕蓉整理)

台青心声

  台北青年曹圣永:

  大陆老歌在台湾翻红,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的加速放大,另一方面是台湾近年的综艺节目了无新意。两岸同属一家,希望透过文化娱乐的交流,加速两岸融合发展。

  高雄青年薛颖穜:

  大陆流行文化风靡台岛,这就是中华文化践行和发展的真实写照。两岸一脉相承,同文同种,自然没有隔阂。中华文化的基因刻在我们的骨子里。

  台北青年林彦辰:

  通过《求佛》歌曲在台湾地区掀起热潮,可以看出两岸的文化交流密不可分。随着大陆软实力的提高,台湾青年有与大陆青年彼此交流的需求,大陆的流行文化丰富了台湾青年的精神世界。

  新北青年王紫芦:

  两岸的网络交流为青年一代搭建多元化展示的平台,拓宽了彼此的视野,同时也增进两岸青年彼此的了解,希望能携手合作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记者苏榕蓉)

  来源:香港大公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