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访中国空军无人机飞行员李阳:喜欢探索未知 期待“无人”未来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3-08-07 11:48:55

  中新社乌鲁木齐8月7日电 题:访中国空军无人机飞行员李阳:喜欢探索未知 期待“无人”未来

  作者 李纯 刘书 邓栋之

  2016年,李阳从航校毕业。彼时,他有很多选择,可以飞多种机型,可以转为地勤人员,但最终他选择成为一名中国空军无人机飞行员。

  “没去过的地方、新的环境,那些新颖的东西更能吸引我。”回想起当初的决定,李阳说,他喜欢探索未知,无人机领域的“神秘”让他下定决心,无人作战的发展趋势更令他相信,这一领域更有前景。

李阳与任务组成员展开分析。 余红春 摄

  然而,刚到部队时的所见与李阳的预想有些不同。他所在的中国空军航空兵某团无人机大队,是中国军队第一支察打一体无人机部队。没有那么“神秘”,甚至有些“平淡”,这支成立不久的新质作战力量正在经历“从零到一”的突破。

  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便是尝试与验证。在“无人化”新型作战概念叠加国产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双重背景下,许多试验性的工作仍需部队官兵们进行摸索,挖掘其中潜能,解读无人机作战的“密码”。

  “我们自己设计课目进行验证,边飞边与厂家交流,反复论证。”李阳指出,无人机的设计蕴含“工程师思维”,官兵们在日常训练中面临“使用者实际”,二者之间的磨合实际上是在不同思维方式之间寻找平衡,也为提升下一代无人机设计研发效果奠定基础。

  在该大队飞行员马子淞看来,操控无人机最大的难点在于保持飞行控制率,背后更深层的因素则是无人机自身的“逻辑”。“无人机有自己的方法,飞行员要了解它为什么这么做,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

  这也是李阳在日常训练中经常进行临时“小测验”的原因。例如,当无人机着陆时,他会突然向正在操作的飞行员发问:“如果这时起落架打不开了怎么办?”“刹车失灵该怎么处置?”“不能只是背答案”,马子淞说,“要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应对”。

  从有人机到无人机,一字之差带来天壤之别。战位从飞机座舱变成操作方舱,不再用身体感知平衡与载荷,飞行员只能透过一方屏幕了解飞行态势,用大脑构建战场环境。隔着屏幕、隔着数据、隔着千里,这样的距离感往往会给新手带来不真实的感觉,甚至令人觉得,操控无人机“像是在打游戏”。

  “对飞行要有敬畏之心”,这是李阳常对战友们说的话。在这位大队长眼中,飞行是一项严谨的事业。唯有怀抱敬畏之心,无人机飞行员才能不断提高标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这背后是无人机飞行员对其职业、事业的认可。“不然,你只能做到优秀,但不会成为极致。”

  也正因此,马子淞说,大队长对训练的要求十分严格,在习惯养成方面十分较真。飞行员在方舱里手放哪里、脚踩哪里、眼看哪里、注意力如何分配、动作要领是什么,李阳都定下了严格要求,务必让飞行员形成操作“记忆”。

  某年一场合同战术训练中,李阳操作无人机承担侦察任务,配合一架歼轰机对目标实施打击。数枚火箭弹倾泻而下,目标却未被完全消灭。上级突然命令无人机实施补充打击。李阳立即操控无人机调转航向,发射导弹精准“补刀”,将目标彻底摧毁。

  “以前,无人机只是在演习前进行侦察。而现在,无人机能够在先期侦察、中期保障、引导火力单元、营救等各个环节发挥关键作用。”李阳表示,不仅如此,无人机部队能够与有人机、直升机、特种作战、远程火力等力量进行密切配合,“使用得已经很成熟了”。

  实现蜕变的还有无人机飞行员。李阳认为,今天无人机飞行员的训练内容更加务实,训练力度也越来越大,整体上有了较大提升。“眼界打开了,思考怎样做得更好,在改变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再说起当初“探索未知”的目标,李阳说,自己的愿望实现了一部分。他对无人机的热爱并不只停留在装备层面,更有对未来的期待,期待无人作战领域将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无人机飞行员还有很大的能力提升空间,不仅在于基础驾驶技术,更有思路、眼界的开拓,“更多地着眼于提升认知”。(完)



文章来源:中新社
责任编辑:胡光曲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