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一行在岳麓书院合影。
华夏经纬网9月21日讯:“马英九先生之前来这里,带了很多的学生,就两面的交流,你看到我,我看到你。其实两岸就是一家人,一见到面那就会更有感情。所以我觉得未来这条路、这个门开启了,那一定会继续走下去,希望两岸会更好。”台湾资深媒体人翟倩玫在长沙岳麓书院有感而发。
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岳麓书院”匾额。(摄影:虞鹰)
9月21日,“吾道南来·湘江行”第十八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联合采访团一行来到湖南长沙,在蒙蒙细雨中走进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有着“千年学府”之誉的岳麓书院,其传道济民、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兼容并蓄的治学精神,以及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让两岸媒体人赞叹不已。
赫曦台。(摄影:虞鹰)
两岸媒体人参访岳麓书院。(摄影:虞鹰)
岳麓书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元、明、清在此相沿办学,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我国古建保存最完整、文化传承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二门,门上有“名山坛席”匾额。(摄影:虞鹰)
岳麓书院二门背面,门上有“潇湘槐市”匾额。(摄影:虞鹰)
岳麓书院讲堂,门上有“实事求是”匾额。(摄影:虞鹰)
岳麓书院自创立起,即以培育人才和传播学术闻名于世。北宋时期,真宗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岳麓书院”额。南宋时期,理学家张栻掌教书院,朱熹千里来访,留下“朱张会讲”的佳话。岳麓书院盛极一时,成为湖湘学派重镇。明代的阳明心学、清代的考据之学等,都曾在此传播和交流。从岳麓书院走出的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大批彪炳史册的经世致用之才,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岸媒体人参访岳麓书院。(摄影:虞鹰)
岳麓书院讲堂中的乾隆九年(1744)御赐“道南正脉”匾额。(摄影:虞鹰)
岳麓书院讲堂中的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赐“学达性天”匾额。(摄影:虞鹰)
岳麓书院的建筑物多为明清遗构,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被毁,院内保存有大量碑刻匾额。195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后分期修复。
御书楼。(摄影:虞鹰)
岳麓书院的明代石刻。该石刻原来是在湘江边的牌坊上,抗日战争时期牌坊被炸毁,石刻掉到池塘,当时湖南大学的一位老师捡了回来,后来送给书院收藏。(摄影:虞鹰)
岳麓书院,由古老书院到现代大学,一脉相承,有“千年学府”之誉。目前,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绵延千年的教育、研究传统在此赓续。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缩影,也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见证。
1950年毛泽东题写的湖南大学校名。(摄影:虞鹰)
汲泉亭。(摄影:虞鹰)
翟倩玫表示,“进来这里,就有古时候的那种幽情,今天有点绵绵细雨,不觉得有点潇湘感吗!湖南有这么历史悠久的千年书院,而且我非常喜欢北宋的历史,看到这些东西觉得真的发思古之幽情,觉得我们中华文化真的是非常棒,希望大家能够把它继续传承下去。”
台湾人民社社长巫月桦这是第二次参访岳麓书院,“去年来时忙着拍照、录像,根本无暇认真听讲解!第一次来时看的是风景,这次来的心情是感受人文的气息。”她说,两岸媒体人的联访可以互相学习,分享工作经验及善用工具探讨,“一年一会的见面、一同采访让我们的感情更升温,是我最珍惜的时刻。”(图/文 虞鹰)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