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第一例茶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涉及惠民镇的景迈、芒景两个村。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3片分隔防护林。世居民族创造性地采用适应自然、适度利用的“林下茶”种植方式,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茶文化景观。其中保存完好的5片古茶林面积达1180公顷,估算古茶树数量超过120万株,茶树大多高2米到5米,较大的古茶树高接近12米。
景迈山古茶林航拍。贾翔摄(来源:中新网)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由5片古茶林,9个布朗族、傣族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护林共同构成,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命力,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3和标准5。反映了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充分尊重了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展现了山地环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而遗产构成要素中的村寨与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格局和建筑风格方面,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景迈山古茶林。易海菲摄(来源:中新网)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历时13年。
2010年,针对我国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空白”,国家文物局首倡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并于2012年将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3年,国家文物局报请国务院将“景迈山古茶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支持、指导云南省、普洱市系统提升遗产保护、管理、展示水平。
2021年1月,国务院批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我国2022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导云南省、普洱市,编制提交申遗文本,克服新冠疫情影响,采取超常规、闭环方式,顺利通过国际组织现场技术评估,最终确保申遗成功。
普洱景迈山当地民众采茶。谭春摄(来源:中新网)
史学家在唐代《蛮书》和景迈山的寺庙经文上发现,公元10世纪以前,这里已经大规模种植茶园,迄今一千多年。约公元10到14世纪,布朗族和傣族先民迁徙到景迈山。传说布朗族先祖首领帕哎冷迁徙到景迈山时遭遇瘟疫,偶然被此处一片树叶所救,感上天恩赐,遂率部落在此定居。
先民采用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传承至今:在森林间有限度地片状开发茶林,茶林之间保留森林作为分隔防护,使茶林处于森林的保护之中。同时,人们选择性地砍伐对茶树生长不利的植物,保留遮阴乔木以提供茶树最喜爱的漫射光;在古茶林中多植桂花树、多依树、樟树,其特有的香味会传递给茶叶,使茶叶具有天然的香气,同时也会抑制某些病虫害。茶林最上层是高大的乔木,中间是以茶树为主的小乔木和灌木层,地面是草本植物。草本层和枯枝落叶一起养护着土壤,提供茶树所需的天然养分;生活在森林里的昆虫和鸟类,会帮助茶树免遭害虫啃噬。天然农法使古茶林得以维系生态平衡——这种林下茶种植方式,让茶树活力十足地生长在立体森林生态系统中。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文本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指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中国西南地区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典型例证。这一种植方式在当今世界规模化台地茶种植园主导的背景中十分独特,显示出了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伦理和智慧。
普洱景迈山当地民众祭茶祖。自培平摄(来源:中新网)
人们合理利用山地环境:水源地在山顶,古茶林和村落在山地的中部,外围的防护林可以防止冬天低温和病虫害传播,而耕地则在水源充足的低海拔地区,避免种植过程中对古茶林的干扰。这样一种“垂直海拔土地利用”让森林得以利用、茶林得以保护、村寨得以延续,彰显了先民遵循自然、保护古茶林的智慧。
村寨规划也秉持着集约用地的原则:村民们会在建寨之初先设立寨心。景迈山人认为每个寨子都有守护神,而寨神的居所就在寨心。为了得到寨神的庇佑,民居都围绕寨心布局。村民就地取材,用竹子、木头建起房屋。为适应本地多雨潮湿的气候,形成了底层架空的民居形式,这种类型被称为“干栏式建筑”,人们在这里从事茶叶晾晒、揉捻工作。
茶祖崇拜则是景迈山种茶民族的民间信仰。他们将带领先民迁徙至此、并开辟茶林的部落首领奉为茶祖。布朗族的茶魂树、傣族的茶神树代表茶祖守护着茶林,见证了古茶林延续千年。每年四月,布朗族会迎来最重要的节日“山康茶祖节”。布朗族人将一年中最好的春茶献给茶祖帕哎冷,在茶魂台呼唤茶魂,祈求茶祖保佑茶林和村寨。与此同时,傣族迎来傣历新年泼水节。大家将新制的春茶献给缅寺,把黄米饭、蜂蜡献给茶神树,以表达感恩之情。
景迈山云海。邵鸿雁摄(来源:中新网)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正式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分为三大类,一是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文化景观。二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截止到目前,中国共有57项世界遗产。其中自然遗产14项,双遗产4项,数量最多的是文化遗产39项,其中还包括6项文化景观,他们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广西花山岩画、庐山、五台山以及此次申遗成功的景迈山古茶林。
文化景观特指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农业文化景观因为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的联系以及大多作为活态景观而意义重大。茶是世界上人类利用历史最为悠久的品饮植物之一,但此前,世界遗产名录中尚无一例茶类遗产,而同样作为品饮类的葡萄酒(园)类遗产已有10项,咖啡类遗产2项,香槟遗产1项。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全球第一个茶类农业文化遗产。
(资料综合中新网、央视新闻客户端等)
相关链接:
陈耀华: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何成为全球第一例茶主题世界遗产?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系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