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博士乘组”满载硕果凯旋而归!出舱的时刻,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依次出舱向大家挥手致意,掌声、快门声和“欢迎回家”的欢呼声响成一片。
这是航天员景海鹏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在这次任务当中,我们乘组开心生活、高效工作,所有的操作没有出任何差错,做到了零失误零差错,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优异的答卷。”景海鹏铿锵有力地说。至此,他已圆满完成第四次飞天旅程,累计在轨执行任务时间超过200天,是目前为止执行飞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航天员朱杨柱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回家的感觉真好!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这次任务。此时此刻,我最想感谢的,就是我们伟大的新时代,正是新时代为我们梦想成真提供了机遇和舞台。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朱杨柱沉着坚定地说。
航天员桂海潮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此时此刻,圆满完成任务的感觉真幸福!无论身处太空,还是回到地面,我都会心怀宇宙、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践行作为一名航天员、一名教师的初心使命,期待再次到中国空间站出差,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桂海潮说。
当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返航、向祖国和人民复命时,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落地。这意味着平安,标志着中国现有3种类型航天员均已完成飞行考核和实践检验,代表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博士乘组”凯旋而归,离不开航天科技为神舟十六号的回家之路保驾护航。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红白伞花,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神舟大伞”。面积1200平方米,主要用于降低返回舱速度,保证返回舱的稳降姿态,护佑航天员安全平稳降落,它的研制过程复杂且严谨,需经历上百道流程。这个巨型降落伞虽然是个“庞然大物”,体态却十分轻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介绍,其重量不到100公斤,收拢后装进伞包内的体积还不到200升,可以塞进普通家用冰箱。
在大家看不到的部分,有保证神舟飞船在各阶段能源都能充足供给的电源“四兄弟”:“老大”主电源、“老二”应急电源、“老三”返回着陆电源和“老四”火工品电源。电源的稳定可靠和航天员的安全息息相关——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前,“二哥”应急电源会开始参与并网供电,能够在主电源发生故障时挺身而出;当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后,太阳帆板结束使命,“大哥”主电源停止工作,由“三哥”返回电源负责穿过黑障区,到打开降落伞,直到最后的平安降落。“四弟”火工品电源也身兼重任:它为轨道舱和返回舱的火工品提供能量,助力三舱分离、弹伞舱盖、抛防热大底等关键步骤顺利实施。
在神舟十六号“回家”过程中,航天员与地面的联系以及航天员身体健康情况都是地面科研人员最为关注的事情。这个部分则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研制的升级版中继终端来实现,中继终端通过与天链中继卫星实现“太空握手”搭建了信息传输的太空通道,保证返航过程通信的实时畅通。
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地面扬起滚滚沙尘,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飘然落下。这是东风着陆场第五次迎接航天员“回家”。为了迎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凯旋,搜救队员已开展数次全流程全要素演练。天还未亮,一支绵延数百米的车队,已浩浩荡荡向东风着陆场进发。如墨夜色中,5架直升机从低空呼啸而过,轰鸣声打破黎明前的寂静。工作人员借助雷达、光学设备,在西北大漠架起了全程可视、话音清晰的“隐形天梯”,在东风航天城指控大厅,各搜救分队的汇报声此起彼伏。
8时11分,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直升机降落在返回舱周围,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紧张忙碌。这是刘文博第二次以开舱手的身份参加载人飞船返回搜救任务。一年前,他第一次作为开舱手,在巴丹吉林沙漠,参加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搜救回收任务。“我们训练课目很多,跑步、索降、游泳……”一名优秀的开舱手,首先是一名过硬的搜救队员,要具备在任何恶劣自然环境下搜索救援的能力。
舱门顺利打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第一时间听到了来自祖国亲人的亲切问候。刘文博说:“欢迎回家!”
这是10月26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和空间站组合体的模拟画面。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与前几个乘组不同,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返回前执行了一项特殊任务——坐着飞船拍空间站。当神舟十六号飞船绕飞经过空间站正上方时,航天员通过舷窗,首次拍下地球与中国空间站的全景合影。从新闻画面上看,执行这一任务的是03航天员桂海潮。靠窗而坐、手持相机的桂海潮一边拍摄,一边感慨“非常漂亮,我们的空间站很帅”。尽管目前照片还未向公众发布,但可以想象画面非常震撼。
这将是第一张反映空间站全构型的照片。此前无论是神舟载人飞船、还是天舟货运飞船从空间站撤离,都有固定的路线,看不到中国空间站的全貌。此次神舟十六号返回舱与中国空间站分离后,对空间站进行绕飞,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拍摄中国空间站全貌。
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拍摄的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展示舱的问天实验舱。新华社图片
空间站工程进入了应用和发展阶段,空间站已经具备了完成大规模科学实验的能力。这次太空“出差”,3名航天员在轨共驻留154天,收获颇丰。此次返回地球,航天员们带回20多种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实验样品,供地面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项目主管蒋越介绍,本次空间应用系统通过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带回了生命科学实验样品和材料科学实验样品。生命科学实验样品主要包括:人体的肝细胞和内皮细胞、拟南芥幼苗、线虫、生物大分子样本等,共计22种样品,总重25kg左右。
因为从在轨完成实验,带回来的样品非常珍贵,所有生物类的样品都要第一时间,用最快速度运回到北京的实验室去进行处理,进行固化。针对这个过程专门研制的回收转运装置,能够保证在零下20摄氏度的温度,持续24个小时以上,放进这个装置,能够保证样品最大的活性,也能够安全运回北京,运回实验室里。
2023年7月2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上)、朱杨柱开展舱外操作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郭中正 摄
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结束5个月的太空之旅,顺利返回地球。作为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迎来的首个乘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在轨期间承担了繁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工作,共开展了70项航天医学、生命生态、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流体物理、流体力学、航天技术等空间实(试)验和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实验数据,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综合效益正在逐步显现。
据了解,进入太空不到两周,乘组就完成了梦天实验舱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的出舱安装工作。这是中国首次开展舱外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对保证航天员在轨长期健康驻留、推进实施载人登月计划等具有积极意义。
航天员们多次载荷出舱,圆满完成了一次时长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配合完成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分离撤离等工作。神舟十六号乘组与地面密切协同,针对性地制定了在轨物资管理减容增效方案,在指令长景海鹏的带领下,累计转移物资约850次,反馈物资整理信息135条,全面完成空间站在轨物资盘点和整理工作,使空间站物资存放状态、信息管理等焕然一新,为后续空间站在轨物资管理树立了标杆。
9月2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收看“天宫课堂”第四课。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在轨期间,神舟十六号乘组积极开展太空科普活动。3名航天员解锁了太空“新教室”,在梦天实验舱进行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首次太空授课。此外,神舟十六号乘组还举办了中国空间站首次“国际画展”,展出了10个非洲国家青少年的优秀画作。
繁忙的工作之余,3名航天员在轨期间还当起了“太空菜农”。相比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太空种生菜,神舟十六号乘组种植规模更大、植物种类更多。在问天实验舱内,第一次拥有了两个“太空菜园”,一个立在桌上,一个倒挂在空中。随着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地球,这片“太空菜园”将由神舟十七号航天员继续照料。
北京时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图为航天员景海鹏安全顺利出舱。 汪江波 摄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9时10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现已平安抵达北京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目前,我国已具备航天员180天太空驻留失重防护保障能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30多年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微重力、空间辐射等航天特因环境导致的医学问题,创建了中长期载人航天失重生理效应防护体系,研制了覆盖全任务周期的综合对抗防护系统,实现了载人航天从短期飞行到长期健康驻留的突破,我国空间站失重防护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与空间站分离到返回地面的过程中,航天员最大要经历3-4个G的过载,对身体各器官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从太空微重力环境回到地球,也需要进行重力再适应及一系列恢复。据了解,航天员返回地面后,恢复通常分为3个阶段:首先进行医学隔离,适应地面重力、提高心血管系统和支持运动器官的能力,同时进行平衡、步行等训练……在此期间,航天员与外界基本隔绝;隔离期结束后进行医学疗养,继续恢复健康,适当增加运动量,进一步增强体质,加强生理机能储备;随后再进行恢复疗养,逐步展开各项日常训练,令航天员各项生理参数恢复到飞行前的状态。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全家福”。新华社发 韩启扬 摄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返回地球当天,也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14周年纪念日。从2003年神舟五号任务中国人首叩太空到2009年神舟七号任务实现中国人首次太空漫步,每位中国航天员凯旋,都会前往钱学森家中,向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当面传达好消息。这一传统一直保持到老人去世,景海鹏参与的神舟七号任务成为钱老一生中看到的最后一次中国载人飞行任务。
如今,经过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已实现30战30捷!对星辰大海的持续探索、中国航天员的平安归来,正是对钱老最好的缅怀与致敬。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中国载人航天书写了中国航天人自立自强、创新超越的辉煌历史,也鼓舞着为航天梦、中国梦而奋勇前行的每一个人。从蔚蓝星球飞往浩瀚星空,中国航天人的创举不断刷新记录,中国航天员的壮举彰显着自信从容,让人们更加坚信,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军网、红星新闻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