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法治推动下的高校自治能力建设路径研究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大陆新闻 > 社会综合      2023-11-01 15:46:00

一、高校自治与法治发展的现实考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自治权力也在逐步扩大。但是,高校自治在实际运行中还需进一步完善。

首先,部分高校章程制定中,内部制度建设和民主程序有待加强。比如,个别高校章程制定没有充分听取师生员工意见,导致章程内容不够平衡;章程制定跟进评估不到位,导致了一些脱离实际的规定。其次,个别高校对学生的处分决定程序简化,没有严格遵守相应法定程序和听证原则,草率做出处分决定,导致处分结果存在争议,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再次,部分高校规章执行监督机制不足,校内规章执行情况无法有效监测,导致管理执行中出现选择性执法和随机性问题[1]。

与高校自治存在的问题对应,我国高校法治建设也亟待深入。首先,高校内部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现有法规未能充分覆盖校园管理各域,难以有效规范校园行为,亟待补充。其次,高校决策应进一步坚持民主科学原则,完善决策程序,完善可诉性机制,以提高决策结果的合法性。再次,高校内部监督与权力制衡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建立权力制衡的体制机制,实现权力有效制约。最后,校园法治理念还需持续强化,这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真正形成法治校园。

二、构建高校法治环境的策略框架

(一)高校法治的内涵解析

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强调,构建法治环境的关键在于坚持依法治校。高校必须在法律和法规的范围内进行工作,这是高校法治建设的基础。

具体而言,《纲要》要求高校要“坚决确立依法办事、尊重章程、人人平等面对法律规定的理念”[2],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遵守法律和章程,不能在制度之上自行其是。高校需要在校园内创造一种重视法律的文化氛围,增强全体成员的法治意识。《纲要》还要求高校完善制度与程序,以确保其公正、合法、系统完善。为此,高校需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校内行为。例如,高校应建立科学、透明的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合法性。还应建立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以防止权力的滥用等问题。

此外,《纲要》还要求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模式。

高校法治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符合法律,遵循纪律,健全制度,规范权力和依法自主。《纲要》为高校法治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具体路径。高校应根据《纲要》的要求,推进制度建设,完善治理结构,为法治校园的建设奠定牢固基础。

(二)框架要点的构建思路

构建高校法治环境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提出总体框架,包括构建外部法治环境和内部法治环境两个层面。

首先,构建外部法治环境:

政府应转变职能,从过分干预高校内部事务转向依法监管,为高校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在依法治校过程中应尊重高校的自主权,为高校提供法治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指导。另外,应健全法规和监管体系,规范涉校社会行为,营造遵法守法的外部氛围。加强对高校的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

其次,构建内部法治环境: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和科学治校,实现权力有效制约和监督。加强法规建设,明确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确保决策程序科学透明。同时,应保障师生权益,建立健全学生权益保障制度,加强对师生权益的保护。畅通表达渠道,建立高校师生员工参与决策的机制,促进多元参与和民主决策。

通过双管齐下推进外部和内部法治环境建设,既注重政校关系,也强化校内治理,全面构建法治校园。政府和高校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高校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完善高校外部法治环境的路径选择

(一)调整外部环境法制配置

首先,政府部门在高校法治建设中的角色至关重要。政府应从传统的干预与管理角色转变为依法治校的指导者和支持者[3]。政府部门应全面检视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并及时针对性地修改或废止法规,以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体现法治理念。此外,政府还应出台旨在鼓励高校自治和保障高校自主权的政策文件,减少对高校内部事务的过分干预,推进阳光治校,增强治理的透明度。

其次,新法规政策的制定是优化高校外部法治环境的重要举措。这需要政府深入了解高校的实际需求,并与高校共同协商制定合适的法规政策。通过与高校的广泛磋商,新的法规政策能更好地满足高校的发展需求。例如,制订高校信息公开条例,推进高校信息公开,促进校内治理的透明度。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激励高校创新和发展的法规政策,鼓励高校自主办学,提升高校的治理能力和创新水平。

最后,建立健全的政府部门与高校沟通机制至关重要。政府部门与高校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政校合力,共同推进高校的法治建设。通过广泛磋商,政府部门能了解高校的具体需求和问题,从而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法规政策。与此同时,高校也能及时了解政策导向,主动配合政府部门的法治管理。

调整外部环境法制配置是构建高校法治环境的关键路径之一。政府的角色转变、新法规政策的制定,以及政府与高校的紧密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可以为高校法治环境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坚实基础,推动高校法治能力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二)拓宽环境监督的广度

在构建高校外部法治环境的过程中,拓宽环境监督的广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校法治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第一,政府应加强对高校依法治校情况的监督检查。这种监督检查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需要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全面准确地评估高校法治建设的成效。这个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包括问卷调查、专项检查、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对高校的监督检查能够真正反映高校的法治建设情况。政府内部监督部门应当强化监管力度,同时鼓励政府间的横向监督,实现多部门协同监管,以确保高校法治建设不受政府的过分、直接干预。此外,还需要政府指导高校建立自我监督机制,使监督结果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评估之中,以形成监督与自律相结合的良好机制。

第二,应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监督作用。中介组织如学会、协会等在高校法治建设中有着独特的角色。这些组织可以开展高校章程制定质量评估活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为其他高校章程制定提供借鉴和指导。通过中介组织的监督评估,可以形成对高校法治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分享,促进高校之间法治建设经验的互鉴,从而共同提升高校法治环境的整体水平。

第三,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社会公众是高校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因此,应该为他们提供参与监督的渠道。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引入专业人士对高校法治建设进行定期评估,使社会公众可以对高校法治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可以开展公众听证会,聆听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多元化的监督方式,提高评估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公众的意见,增强监督的实效性和公信力。

第四,发挥法律专业人员的监督作用。高校可以聘请法律专业人员对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合法性审查。这样的审查可以避免制度中存在的违法情况,并确保高校的规章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保持一致。法律专业人员在高校法治建设中担当着重要角色,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意见,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法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四、优化高校内部法治环境的路径选择

(一)明晰内部监督主体的职责

构建全面法治校园的重要环节是优化高校内部法治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明确内部监督主体的职责。作为自主管理机构,高校内部监督主体职责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内部治理的有效性和法治环境的健全。因此,建立明确的内部监督体系,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职责和权限,对推进高校内部法治环境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需要明确内部监督的责任主体。内部监督责任主体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团队、学生组织和教职员工代表等多个方面。作为最高决策层,学校领导应当承担主要责任,以确保校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高校的教师团队在教学科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必须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法律,保持学术诚信[4]。学生组织在捍卫权益、提升学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职员工代表应当代表员工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参与学校治理。

同时,需要明确各监督主体的具体职责。学校领导具有依法治校的责任,必须积极推进法治建设。教师团队应当遵守学术规范和法律法规,以确保教学科研的质量。学生组织应积极参与校务管理,维护学生权益,提升学术氛围。教职员工代表应当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充分反映员工的意见和诉求,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建议。

然后,要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在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职责之后,高校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这包括成立监督部门,加强对校园事务的监察,并及时处理问题。为了提高监督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投诉和举报渠道,并鼓励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监督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此外,可以建立由多个监督主体组成的监督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以实现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目的,确保监督的公正和客观性。

另外,要加强对内部监督主体的培训和教育。明确监督主体的责任并不意味着他们有能力胜任监督工作,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培训和教育。[5]这包括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让监督主体了解政策和自己的权责。同时,还需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感,确保监督工作的公正性不受私心影响。

(作者:范思鼎   武汉东湖学院)

来源:中华网


责任编辑:侯哲
热门评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