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台“主计总处”已将2023年GDP增长率下修至近8年最低的1.61%,但依然阻挡不住民进党当局狂吹台湾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决心。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近期参加活动时宣称,台商回台投资“大爆发”,台行政部门此前提出的“欢迎台商回台投资行动方案”已延长实施到2024年。
究竟是何等成果可以称得上“大爆发”?从民进党当局给出的数据来看,截至今年9月,该项目共吸引297家台商回台投资,金额约1.2万亿新台币;台行政部门声称,项目已创造超过8万个工作机会。
297家、1.2万亿、8万职位……这些数字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如果相关措施果真取得如此佳绩,值得点赞。然而,有观察人士指出其中“门道”,大陆台商真正参与的比例仅2成多,且实际汇回的资金不及当局所宣传的2成。大部分账上声称的资金,主要来自岛内金融机构的低利融资。
换句话说,民进党当局所谓的“大爆发”成绩单,其中八成是水分。他们嘴上吹嘘的“保熟”“保甜”的“经济成果”,只不过是虚有其表的“生瓜蛋子”。
除了数据兑水、虚高之外,“回台投资潮”对台湾经济体质还产生不少负面影响。台湾作家刘心月发文指出,外传透过当局鼓励措施所取得的资金,不见得都投入生产活动,更多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资本市场热钱涌入后交易活络,制造出经济蓬勃的假象。
根据房地产研究机构调查发现,台商回台造成台湾工业地产交易价量齐扬。其中,高雄市本洲产业园区涨幅高达125%,台南市麻豆工业区涨幅达89%,第三则是高雄市大发工业区涨幅达56%。真正想要投入生产的业者,恐怕早已买不起土地、盖不起厂房了。
“回台投资潮”利用民进党当局提供的资金炒房、炒股,在经济数据上营造“繁荣”假象,一方面给台湾经济带来极大风险;另一方面也在挤兑真正想要投资扩产的厂商,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另外一层危机则体现在,选择回台的台商几乎全部是大量需要土地、水和电力的制造业,然而台湾制造业的投资量已达到高点、甚至接近饱和,对水、电和土地的需求超过负荷。原本台湾就面临“各种缺”的局面,“回台投资潮”等于火上浇油,让相关要素缺口更大。
首先,人就不够用。根据人力银行调查,今年民生消费产业平均每个月短少38.2万人,半导体的人力求供比为2.3(需求是供给的2.3倍),今年上半年移工近74万人,创历史新高。刘心月直指,蔡当局夸下海口要增加几万个就业机会,可能嘉惠的是移工。
其次,缺水、缺电、缺地、缺工等问题更加严重。以供电为例,蔡英文在今年“双十讲话”中宣称,自己任内台湾已走出缺电困境。讽刺的是,有电力专家指出,台湾近年来最致命的大停电事件,发生在2017年8月15日,这场史无前例的“电力黑灯”,就发生在蔡任内。专家质疑蔡英文“怎么敢说自己大幅提高能源供应呢”?
台湾《联合报》批评,民进党执政七年多,大大小小的停电事故不断,原因是当局选择了一条最冒进的能源转型路线:轻率关闭核电厂,又大大提升风险极高的天然气发电与绿能比重,如此激进的转型使社会身陷险境。当局自诩能源政策“进步”,其实是拿民生及产业用电开玩笑。
事实上,鼓励台商回台投资,台湾历任当局都在做。台湾《工商时报》社论指出,不管当局如何用力推动,由于大陆经济情势正好,且生产要素成本相对仍优于台湾,台湾企业仍以每年约百亿美元的金额投资大陆,台商回台投资成效有限,赴陆投资络绎不绝。
社论提到,近几年当局相关单位推动大陆台商回台过程,最大的荒谬是相关官员从未前往大陆。对大陆产业经济发展、台商在大陆投资经营等情况的掌握严重不足。文章表示,目前当局的台商回流政策,是基于台商将全部撤离大陆的假想上。但这明显违背现实的预设,只是让台湾产业的全球布局更显局促。
民进党当局拿“生瓜”当“熟瓜”吆喝叫卖,无益于台湾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事实证明,只有推动两岸关系重回和平发展正轨,才能巩固两岸融合发展全面深化的良好态势,才能发挥两岸经济合作互利双赢的最大潜能。(海峡之声)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