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在考古领域成果丰硕,取得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和突破性进展。其中,24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公布,再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最新研究成果发布,聚焦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成果发布,整理报告共刊布《大夫食礼》等五篇竹书,均为传世文献未见的佚籍;考古北京(2023)——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聚焦新宫遗址、琉璃河遗址、金中都遗址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再现几件跨坑拼对成功的大型青铜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新发现一块人类顶骨化石;……
部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拼图。
2023年,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24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分别聚焦商代最新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至宋金时期重要考古发现、水下考古领域重要发现和进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东周至隋唐时期重要考古发现,再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入策划】
石峁遗址皇城台的转角浮雕。(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发布“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也就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实施以来,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围绕辽宁建平牛河梁、山东章丘焦家遗址、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四川广汉三星堆等二十九处核心遗址,在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精心设计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详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书影。清华大学供图(来源:中新网)
12月10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成果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本辑清华简整理报告共刊布《大夫食礼》《大夫食礼记》《五音图》《乐风》《畏天用身》等五篇竹书,均为传世文献未见的佚籍,为研究先秦时期的礼制、音乐以及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料。>>>【详文】
大坨头文化M75随葬品。北京市文物局供图(来源:中新网)
12月22日,考古北京(2023)——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在京举办,来自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的六位研究人员发布了新宫遗址、琉璃河遗址、金中都遗址、北京长城考古、故宫造办处考古、“样式雷”家族墓地等取得的研究成果。>>>【详文】
考古学家用数字三维模型技术合成的文物图像。新华社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1月初,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像与8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兽跨坑拼对成功,穿越数千年时光再度“合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总工程师谢振斌介绍,这两件器物既能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又展现了古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谢振斌透露,虽已发布了两件器物“合体”的三维影像,但这两件文物目前只完成了清理工作,还未正式进行修复。“因为将来可能还有其他的东西能与之组合在一起,要等出土器物清理工作结束后,看同一个坑内的文物是否能够进行拼对,再看能否进行跨坑拼对和修复工作。”>>>【详文】
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来源:中新网)
6月10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再现两件跨坑拼对成功的大型青铜器: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及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通高1.589米,由2021年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铜顶尊跪坐人像、1986年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铜尊口沿以及2022年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铜神兽拼对而成。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通高2.53米,由1986年发掘的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铜鸟足人像、2021年三号“祭祀坑”出土的爬龙铜器盖、2022年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铜顶尊撑罍曲身人像、铜持龙立人像、铜杖形器等“合体”而成。>>>【详文】
新发现的人类顶骨化石。左:顶骨化石外侧面观;右:周口店直立人头盖骨模型顶面观及顶骨化石位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 供图(来源:中新网)
中国科学院7月17日对外宣布,该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科研团队最近应用CT扫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15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识别出一块人类顶骨,这是继1973年周口店第4地点发现1枚牙齿化石之后,50年来在周口店遗址区域首次发现的更新世(距今约20万年左右)人类化石。>>>【详文】
三号建筑F2晚期陶便器与弯管组合情况。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供图(来源:中新网)
考古人员在陕西栎阳城遗址发现一处距今约2400年的高等级厕所遗迹,这是中国历代宫城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例厕类遗存,也是中国考古发现的第一个“冲水式”厕所。栎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据文献记载,栎阳城作为秦都30余年,也是汉朝的第一个都城。2022年,考古人员对栎阳城遗址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的三号古城中的两座建筑进行了发掘。>>>【详文】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中国国家文物局供图(来源:中新网)
国家文物局5月21日在海南三亚发布深海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5月20日国家文物局已进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设置布放了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了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正式开启了考古调查工作。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时代比较明确,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详文】
刻划文字、符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来源:中新网)
6月20日,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消息,考古人员在秦雍城发现春秋时期秦国大型建筑遗址,为了解研究秦雍城城市设施、布局、沿革及东周时期建筑技术提供了科学资料。据介绍,陕西雍城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国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秦雍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南,由城址、秦公陵园、中小型墓葬及城外离宫遗址、祭祀遗址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详文】
平粮台城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陶质排水管道(图片来自曹艳朋)。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来源:中新网)
中国考古学家对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陶排水系统的最新研究表明,该排水系统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是中国已知最早陶排水系统,可能是先民对环境危机的早期社会和环境适应策略,体现出一个史前社会进行集体水管理的早期案例。>>>【详文】
考古遗址俯拍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来源:中新网)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9月18日对外发布考古发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襄汾县发现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215座墓葬,进一步通过考古佐证“尧都平阳”。考古人员认为,该区域内各类遗迹较丰富,时代涵盖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陶寺文化、战国、汉代、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尤其是古城庄城址在战国晚期秦国占领之后在原有聚邑的基础上设“平阳县”,为“尧都平阳”位置所在提供考古佐证。>>>【详文】
航拍湖北屈家岭遗址新发现熊家岭水坝。(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来源:中新网)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近期获多项考古新发现,如迄今规模最大的油子岭文化聚落、年代较早的史前水利系统、史前建筑技术等,为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和演进提供关键样本。最新考古工作表明,屈家岭遗址历经油子岭、屈家岭和石家河等史前文化时期,绝对年代为距今5900-4200年。>>>【详文】
河南安阳八里庄遗址出土的红烧土墙体。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来源:新华社)
稳定的定居生活、发达的手工业、熟练的采集和渔猎……记者近日从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河南安阳八里庄发现一处以裴李岗文化为主体的新石器中期聚落遗址,7000多年前的先民生活图景正依托丰富的考古材料被不断还原。>>>【详文】
发掘于邺城遗址宫殿区206号大殿南侧的莲花覆盆础石。新华社记者范世辉 摄(来源:新华网)
邺南城宫城区两座大殿,文献记载是左右并列,考古发现却是前后对峙。近日,邺城考古新发现与史料记载之间的差异引发关注。通过8年持续勘探与发掘,确认了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第一重宫城的范围与形制,为探索东魏、北齐邺城宫城范围、平面布局和宫院制度提供了重要线索。>>>【详文】
后寨墓地出土的陶带耳罐。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来源:中新网)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3月9日对外公布东周时期后寨墓地考古发掘资料,考古人员在山西朔州发现321座东周时期墓葬,出土的陶器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原与北方文化的交融。大部分墓葬未出土任何随葬品,仅有68座墓葬的出土陶器可修复辨识。随葬器物主要以陶器和铜器为主,包括鼎、鬲、壶、罐、陶带耳罐以及铜镞、铜剑等。>>>【详文】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