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日美两国在华盛顿签署《日美安保条约》,宣称两国“将共同维持与发展军事力量以抵抗他国武装攻击”。据悉,此次两国更新安保条约,重点内容是重组驻日美军司令部。
驻日美军司令部总部设在日本东京都横田空军基地,现阶段的权限主要是指导日美联合演习与训练、协调《日美地位协定》运用等。而驻日美军部队的指挥调动则由驻扎在夏威夷的美军印太司令部负责。美军认为,东京与夏威夷距离约6200公里,两地有19小时的时差,遇到紧急情况难以确保日美双方及时掌握局势并进行指挥调配。这意味着,驻日美军司令部在未来地区冲突和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将十分有限。
报道称,此次调整拟在保留美军印太司令部指挥权的同时,加强其下属驻日美军司令部的权限。目前初步设想是赋予驻日美军司令部组织日美联合演训、物资调配等权限,同时,还允许该司令部与拟设立的日本自卫队“统合司令部”进行协调和信息共享。
此外,美军考虑任命一名四星上将管理驻日美军,与日本自卫队“统合司令部”负责人对接,以实现驻日美军和日本自卫队的顺畅协调,弥补两国日常指挥控制方面的缺陷。还有方案提出,应在日本设立常态化联合指挥部,以强化日本自卫队与驻日美军的协调指挥。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约翰斯通称,重组驻日美军司令部是“朝着建立更可信的美日军事联盟迈出的重要一步”。除了重组驻日美军司令部,日美两国在其他方面的互动也愈加频繁。
深化“日美+”军事互动。日美同盟是美国推动亚太多边合作的枢纽。美国防务新闻网站报道称,近期美国通过日美菲三国领导人在华盛顿会晤,进一步密切三边军事合作。该报道称,日本和菲律宾正深化军事领域合作,两国或在今年签署互派驻军的协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亚洲事务的官员拉普·胡珀表示,美国有意将日美菲合作制度化。
此外,据日本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日美两国将加强与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安全伙伴关系。该消息人士称,在更紧密的安全关系下,上述国家将增加在亚太地区的联合演习频次,并在反潜机和机器人等方面进行技术合作。美国还有意邀请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参加今年7月在华盛顿举行的北约峰会,日美双方正就此展开协调。如果实现,这将是岸田文雄连续第3年出席北约峰会。
扩展武器联合研发领域。日本《每日新闻》报道称,日美两国计划联合研制一款新型教练机,这是两国首次在教练机研发项目上进行合作。此举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通过使用同款教练机,提高两军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此外,日本还利用近期日美领导人会晤之机,商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半导体和生物科技等先进技术合作开发事宜。
加强武器装备培训力度。日本防卫大臣木原稔发表声明称,美国海军已于3月25日开始培训日本海上自卫队人员使用“战斧”巡航导弹,此类培训将每月进行一次。按照计划,美海军将在2025财年之前完成人员培训。
日本防卫省称,日本预计在2025财年至2027财年从美国采购200枚“战斧Block IV”和200枚“战斧Block V”巡航导弹以及相关控制和支援设备,总价值约23.5亿美元。届时,该批巡航导弹可实现快速操作应用。
总体来看,日美两国不断升级同盟关系,推动防务合作领域从战略层级向战术层面延伸,试图形成以防务一体化为轴心,指挥体制、基地布局、战术概念和武器系统相“统一”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其性质远远超出“保护日本”的本来目的。
同时,日本近年来大幅提高安保能力,逐年增加防卫预算,不断放宽武器出口限制,谋求军力突破性发展。通过夸大“安全威胁”“寻求自保”等方式推进军力建设,其隐蔽性与迷惑性减轻了外部阻力和压力。而驻日美军已经逐渐从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瓶塞”,变成推动日本军力发展的“助推器”。美国纵容日本扩军备武,不仅将加剧地区军备竞赛,还将冲击地区和平安全,后续发展值得高度警惕。
近些年,在美国推动围堵遏压中国的战略布局中,日本的表现已经不能用“亦步亦趋”来形容,而是主动扮演起了冲锋陷阵的角色。无论美日韩、美日菲等小多边军事安全合作,抑或是推动“北约亚太化”的过程中,都有日本在发挥“核心帮手”的作用。在一些议题上,是日本在推着美国向前走。
对于日本这种超出预期的积极表现,面对全球事务烂摊子直挠头的美国自然乐见其成,同时也在通过提升美日同盟的定位,赋予日本更大军事自主权作为“犒赏”。日本国内一些人于是欣然认为这意味着日美同盟正在走向“对等”,是日本大国地位的一种佐证。
他们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地缘竞争的执念,将日本面临的安全压力和发展挑战归咎于中国的日渐强大,日本政要和媒体反复渲染“中国威胁”,希望加强与美国的战略捆绑,推动对华战略围堵,谋求“倚美制华”。
与此同时,日本又对美国未来潜在的战略收缩和孤立主义充满不安,想借国际变局来摆脱战后束缚,谋求强化自主防卫能力,表现出争当政治军事大国的野心。然而,美日同盟的“升级”不过是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遏华工具的作用。实际上,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矮化,也蕴含着极大的危险性,可能给亚太乃至世界带来更大的动荡和对抗风险。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