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珠联璧合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6年立校办学在昆明(1937年长沙临时大学为其前奏),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联大师生把满腔的抗战激情化作教育的创造动力,创造了卓越的成绩,后世学人称之为“西南联大现象”。
谈到西南联大现象,学界与传媒广为关注的是该校师生后来出了两院院士172人(含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27人,不含1955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1人;其中教师82人,学生90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4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2人(李政道、杨振宁)。其实,西南联大的另一现象就是人文社会科学成就与理工科一样拔尖,洋溢着中国气派。
(二)
先说说文学院的气象。据学校正史档案资料记载,西南联大文学院的组织及人才构成是:
院长:胡适(1938年1月20日聘,未到校)。冯友兰(1938年4月19日代,同年4月18日聘至西南联大,1946年7月31日结束)。其间,因冯先生回籍奔丧、学术休假等客观原因,1943年3月11日至8月12日,由杨振声先生代。汤用彤先生,1945年1月10日暂代。雷海宗先生,1946年5月29日暂代。
西南联大文学院,聚北大、清华、南开文学院一代文杰,姑且不论副教授、专任讲师、讲师、教员、助教(其中就有当时就是或后来成为学术大家的熊十力、任继愈、石峻、齐良骥、陈梦家、余冠英、卞之琳、阴法鲁、李广田、李赋宁等)。
中国文学系: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魏建功、杨振声、刘文典、闻一多、王力、浦江清、唐兰、游国恩。
外国语文学系:叶公超、柳无忌、莫泮芹、陈福田、燕卜孙、黄国聪、潘家洵、吴宓、陈铨、吴达元、钱钟书、杨叶治、傅恩龄、刘泽荣、朱光潜、吴可读、陈嘉、冯承植、谢文通、李宝堂、林文铮、洪谦、赵诏熊、闻家驷、陈定民、温德(Robertdewinter)、黄炯华、胡毅。
历史学系:刘崇鋐、雷海宗、姚从吾、毛准、郑天挺、陈寅恪、傅斯年、钱穆、王信忠、邵循正、皮名举、向达、张荫麟、蔡维藩、噶邦福(JohnJanGapanovich)、吴晗。
哲学心理学系: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沈有鼎、孙国华(心)、周先庚(心)、张荫麟(兼)、冯文潜、贺麟、郑昕、容肇祖、王维诚、陈康、敦福堂、王宪钧。
(三)
由上足见,西南联大文学院群星灿烂,他们虽个性不一,风格各异,却能“合而和之”,“优而异之”。文史哲大师们如此,西南联大法政商理工科大师亦如是,这里撷英咀华于万一: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叶企孙先生等精心栽培了李政道、杨振宁,而叶先生的弟子中有15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其弟子占2/3;著名地质学大师冯景兰先生乃冯友兰之弟,郝诒纯女士更是顶起了新中国地质学的“半边天”;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与冯友兰的《新理学》一道荣获1941年国家一等奖,1942年周培源的《湍流论》、吴大猷的《多元分子振动光谱与结构》亦荣获此奖。1943年荣获国家一等奖的是考古学家杨钟健《许氏禄丰龙》(同年另两位获此奖的是汤用彤、陈寅恪先生),获二等、三等国家奖的数不胜数。
而在法政商教育学科方面,商学家陈序经先生后任岭南学院院长;教育学家黄钰生先生创办了联大师范学院即今云南师范大学之前身;政治学家张奚若先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的主要倡议者。
西南联大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文化杰出学生,还培养了一大批改造社会的革命青年,如1940年联大共产党员人数占全云南的1/3,西南联大学生为主力的“一二·一”运动被周恩来誉为中国青年运动的第三个里程碑,而抗战时期从长沙临大到西南联大投笔从戎者即达1140多人。这是西南联大的又一特别现象。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