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现场
华夏经纬网9月27日讯:9月22日,恰逢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由闽江学院牵头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在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学院隆重举行;论坛以“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与人才振兴”为主题,由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承办,中评智库基金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闽江学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协办。论坛设有主旨演讲、典型发言、平行论坛等环节,重点围绕“深化两岸乡村人才交流,推进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等内容,分“两岸乡村人才振兴”“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乡村人才引育留用”“两岸乡村全面振兴”4个分论坛展开较深入研讨。
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院长、福建省委台港澳办原主任王玲,福州市政协副主席、一级巡视员、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州市文联主席鄢萍,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朱清,福建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原主任刘宏伟,闽江学院副校长陈兴明,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讲座教授、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邓利娟等出席开幕式。从事两岸融合发展研究与乡建乡创具体实践的专家学者共一百三十多人参加了会议。闽江学院副校长陈兴明、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
闽江学院副校长陈兴明致欢迎词
受闽江学院党委书记叶世满的委托,闽江学院副校长陈兴明对出席此次论坛的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对他们长期以来给予闽江学院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陈兴明副校长表示,今天是中国农民丰收节,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实施一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扩大和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与乡村融合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举办此次论坛具有特别重要意义。闽江学院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工作,积极参与相关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积极主动瞄准两岸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实践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调研、潜心钻研,积极为党委政府决策和地方发展建言献策,加快探索和努力打造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综合研究与实践平台。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主题、聚力研讨,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高级研究员罗祥喜致辞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代表协办单位致辞时表示,闽江学院、闽江论坛,从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入手,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过程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走深走实的典范。中评智库基金会一直高度重视两岸融合发展的研究,也举办过一系列的研讨会,见证了两岸融合发展从概念的提出到论述的完善、政策的形成和实践的推动过程,包括见证了闽江学院协同相关智库机构推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走深走实并进行实践经验总结的过程,未来继续加强与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深化两岸乡村融合发展。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张文生致辞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表示,海峡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海峡两岸人民都是中国人,两岸中国人尤其是闽台两地的人民有很多可以合作的空间,其中就包括在乡创乡建领域展开有意义、有实效的合作。台湾在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开始经济腾飞发展,在时间上比大陆早了几十年,在乡村建设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两岸制度虽然有所差距,但是海峡两岸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人,台湾社会基层的底色依然是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为特征的浓厚的中华文化。在乡村面临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巨大冲击的背景下,如何建设和谐文明、美丽宜居的乡村,是两岸中国人面临的共同的课题。本届论坛的与会学者将从人才、经济、文化甚至AI等各方面建设的视角来研究海峡两岸乡创乡建的合作交流与融合发展,必定有益于两岸人民的沟通理解和深度融合。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讲座教授、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邓利娟
北京工商大学海峡发展研究院院长于强
“主旨演讲”环节由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讲座教授、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邓利娟主持。邓教授指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与乡村人才振兴,需要汇聚各方资源、携手推进,要牢记嘱托,充分发挥福建省对台工作先行先试优势,加快打造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实践平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北京工商大学海峡发展研究院院长于强教授进行了题为《‘流量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机遇与路径》的报告,从台湾青年、北大博士林书任选择去四川大凉山种植橄榄树出发,分析了现阶段“三农网红”出圈的四种模式,提出可以通过“流量人才”带动乡村振兴。
阳光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台籍教师马彦彬
阳光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台籍教师马彦彬教授对两岸共建未来乡村的融合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表示闽台乡建乡创目前存在的规划不足、资源匮乏、基层困难、考核僵化等问题与困境,他建议提升对接平台服务功能,建立信息及时更新的线上人才库、项目库和线下对接会,组建专家库,建立闽台共建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点,引进创投、风投基金,支持优质团队,打造闽台合作乡建乡创的“规上企业样板”。两岸同胞携手探索、积极创新,共同为全世界提供“未来乡村的中国方案”,共建人类的“未来乡村”。
闽江学院副校长、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陈兴明
闽江学院副校长、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陈兴明研究员以“乡土智慧与现代治理:加快乡村治理人才培育路径探讨”为题进行专题报告,较具体分析了目前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基础,还包括存在“三元悖论”等现象,且乡土治理与现代治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冲突,不足以应对目前复杂的乡村治理情况;认为当前要想实现乡村治理有效,人才是关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高等教育可以通向农村,发挥加快培养本土化治理人才的巨大潜力。
漳平市委常委、副市长,国台办研究局副处长、一级调研员鲁洪柯
“典型发言”环节由漳平市委常委、副市长,国台办研究局副处长、一级调研员鲁洪柯主持,认为值此丰收佳节,在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一周年之际,要牢记嘱托,及时总结经验、携手面向未来,通过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汇聚各方资源与智慧,共同书写乡村全面振兴与两岸融合发展新的伟大篇章。海峡两岸的5位嘉宾先后发言,来自“两山理论”重要发源地和“千万工程”重要实践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李铁红表示,自2018年以来,安吉县坚持开展海峡两岸乡村论坛系列活动,两岸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研讨海峡两岸美丽乡村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分别介绍海峡两岸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经验,探讨互惠合作机遇。两岸关系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安吉县以乡村结对交流为纽带,发挥安吉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人脉资源等优势,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地开展与台湾基层乡村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村与村结对、乡与乡结对,走出两岸基层合作双赢新路,取得了两地人心相亲、经济相融的良好成效。由于安吉是两山理论发源地,是浙江“千万工程”典型,也是国台办“海峡两岸乡村发展论坛”举办地,对福建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理事范姜锋
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理事范姜锋以“融在乡村,青年共荣”为题,简要介绍了第一家园台青台企乡村振兴联盟成立的原因、联盟结构以及目前开展的工作,联盟通过文创产品设计、活动策划与执行、人居环境整治等方式,为乡村创造价值、带来了流量、增加村财,保证了乡村规划服务及落地执行一站到位。
泉州市永春县乡村振兴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郑双伟
以《“533”工作法 打造乡村人才振兴“永春样板”》为题,泉州市永春县乡村振兴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郑双伟分享了近年来永春县通过政策发动、合作带动、基地拉动、品牌促动、项目推动等方面,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以村级带头人为引领、农村实用人才为支撑、能工巧匠为传承等方式,抓好本土人才培育;通过搭好“服务平台”、打好“金融品牌”、优化“软环境”等完善机制,留用人才,从而抓实乡村人才培育,较好助推永春县乡村全面振兴。并表示,在乡村振兴大环境中,闽台两地乡村人才可以充分发挥各自所能所长,在促进农村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闽台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推进乡建乡创合作项目等方面提供更有效、更务实的“金点子”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作出示范,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台融合促乡村振兴之路。
三明市三元区陈大镇党委书记邓天华
基于个人参与三元区陈大镇党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的切身感悟,三明市三元区陈大镇党委书记邓天华结合闽台融合发展背景下两岸乡村人才交流合作的现状,深入探究差异化背景下两岸乡村人才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破解之法,并就实现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成果的长期应用提出了相关意见。并表示,发挥先行先试精神,吸引和鼓励一大批从事乡建、文创、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来闽来明来元扎根基层,以人才为载体推动两岸在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产业融合等领域融合发展,才能有效推动“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政策目标落地落实、开花结果。
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林强
以《乡村振兴需要多样性人才,多渠道培养,多元化引进》为题,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林强分享了福建在全国首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交流模式、第三方全程辅导服务模式和两岸建筑师联合驻村模式,共同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合作由最初的古建活化利用切入,向乡村规划、产业培育、文创产品、旅游开发、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拓展,不仅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起到了赓续闽台文化根脉、助力台胞扎根融入、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作用,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作出示范,走出一条颇具福建特色的以闽台融合促乡村振兴之路。并指出,乡村振兴是复杂系统的工程,乡村需要年轻的思想、需要多样性人才,通过多渠道培养、多元化引进,进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下午共分“两岸乡村人才振兴”“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乡村人才引育留用”和“两岸乡村全面振兴”4个平行论坛进行研讨。在“两岸乡村人才振兴”分论坛上,由周宁县副县长陈文忠主持,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吴巍巍,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台籍专家顾问吴正隆进行点评。其中,吴斯坦以“我们在村里建筑幸福生活”为题,进行了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创建经验分享;林露露提出要保持自然的生态,拾起传统的文化,融入现代的思想,进而推动永泰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王秉安重点分析了银龄台胞参与两岸社会、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提出要强化支持银龄台胞在以台引台,发挥银龄台胞独特优势,助力两岸融合发展。邓启明、高艳灵、文雯、吴良泉等分别以《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人才引育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两岸乡村人才交流的“闽清实践”》《城乡融合背景下在陆台籍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经验研究》《科技小院助力乡村特色产业绿色发展》为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分论坛,由宁波大学浙江台湾研究院院长助理伍湘凌主持,福建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处长、现代台湾研究所负责人苏美祥研究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林子荣进行点评。其中,以广东为例,伍晓军重点分析了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客家村落妈祖信俗为例,尚光一重点分享了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下的共同信俗创意开发;陈智明重点探讨了AI人工智能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及未来展望与两岸合作。此外,王艺桦、朱晴、王丽君、杨仁飞、黄志晖、李凌风等以《两岸乡村治理:经验之辩及合作之路》《永春县建设海峡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闽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与发展》《深化两岸历史文化纽带的再研究及新叙事探索》《海峡两岸居民社会环境与健康融合度研究》《欲拒,还迎?台湾政党青年对大陆融合发展态度研究》等为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分论坛现场
“乡村人才引育留用”分论坛,由闽江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教育与人才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黄云主持,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二级教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涛,闽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院长、科研处副处长黄耀明进行点评。基于CIRO模型新型,李莉重点探讨了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李海燕重点分析了台湾地区农民终身职业教育:机制、效益与启示;陈妙亿重点分享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探索。叶兴建、黄慧敏、郑国星、陈星峰等以《青年人才扎根乡村创业的动力因素与长效机制》《美名之下吸众合:乡村身份重构如何振兴乡村人才价值引力?》《乡村人才振兴实现路径探讨》《驻村第一书记主要工作与经验启示》为题等进行了交流分享。
“两岸乡村全面振兴”分论坛,由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陈旭英主持,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杨培峰、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治理与组织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詹琳进行点评。基于城乡文化资源利用,吴嘉陵重点分享了台湾桃园客家地方经验;张南重点分析了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理、共生逻辑及制度优化;王世发以“耕读李家”为例,重点分享了为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及“耕读李家”的发展变迁情况。吴巍巍、黄旭、苏礼和、陈燕翎团队学生、安显楼等分别交流分享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古建筑保护、开发与利用模式比较》《海洋渔村振兴研究——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迈向整体性治理:乡村振兴从碎片到整合的实现逻辑》《政府数字治理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引领三明乡村振兴的理论及实践研究》等。
闭幕式
论坛闭幕式由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邓启明教授进行简要总结,分享了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举办的初衷及具体选题、具体内容、会议时间与方式等的确定,特别是论文征集及实地调研与交流合作等方面情况;认为会议取得了预期效果,征集了近80篇论文,有50篇入选;40余位嘉宾先后发言,8位专家进行精彩点评,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特别是来自海峡两岸不同省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与会代表们纷纷汇报了各自在相应主题下的研究成果,或分享了各自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在交流探讨与互动中增进了相互了解,共商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大计,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