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日本新型高功率激光电子战车使用8×8中型轮式装甲底盘,配备高功率激光系统。据称,该系统输出功率为10千瓦至20千瓦,可在短距内瞄准并破坏无人机的电子或物理组件,达到低空防御的作战目的,未来将更有效、低成本地应对无人机等低空威胁。
日本方面声称,该战车具有3方面优势。一是适应性好。中型轮式装甲车隐蔽性较好,机动性较强,可在不同地形快速部署。同时,不同于传统武器系统,激光系统无须携带弹药,不受传统后勤运输限制,持续作战时间相对较长。二是精度高。该战车的观瞄系统与电子作战系统集成,可实现自动瞄准、跟踪和打击,缩短打击准备时间,提高命中率。三是成本低。激光系统可连续运行,不消耗传统弹药,相较传统防空武器具有成本效益优势。据悉,10千瓦级激光武器每次发射成本仅数百日元。
日本防卫省意图凭借激光武器,在应对无人机等复杂空中威胁时建立战术优势。日本防卫省下属防卫装备厅于2011年启动“车载高功率激光演示装置研究原型”项目,并与三菱重工集团签订价值8.25亿日元(约621万美元)的合同。
2023年3月,在日本千叶县举办的防务与安全设备国际博览会中,三菱重工公开展示10千瓦级和20千瓦级两型激光武器原型,并演示其在2至3秒内击落1200米外飞行的无人机。工作人员表示,对外展示的激光武器将部署于地面车辆,不仅可供日本陆上自卫队使用,海上自卫队和空中自卫队的陆上基地也可以使用。
此次10千瓦级高功率激光电子战车亮相,表明该型武器距离量产部署已经不远。日本未来将加大投入力度,研发远高于现有功率的激光武器。据悉,日本川崎公司正在开发100千瓦级车载激光武器。除车载项目外,日本防卫省还将推进其他激光武器项目。今年9月,日本防卫省宣布,为有效应对大量无人机蜂群攻击,将在2025年开始研制“舰载激光系统”。
事实上,日本并不满足使用激光武器防御无人机威胁,其发展激光武器有更深层次目的。一方面,通过更大功率的激光武器防御导弹,成为现有导弹防御系统的有效补充,将战术防御上升为战略防御。另一方面,着眼未来战争,建立拥有核心武器装备的电子战力量,获取跨域作战所需的电磁优势。
据外媒报道,日本陆上自卫队近日在广岛县濑户田造船厂,举行首艘晴级通用登陆舰下水仪式。报道称,此举将进一步增强日本离岛之间运输速度,增强岛屿防御能力。
据悉,晴级通用登陆舰长约80米,吃水3米,标准排水量约2400吨,最高速度15节,续航里程7400余公里,船员编制30人,可装载主战坦克、装甲车等数百吨货物。同时,该舰具备抢滩登陆能力,可停靠码头或沙滩,是日本提高自卫队部署和弹药、物资补给速度的重要环节。日本防卫省称,晴级通用登陆舰服役,将改变日本长期以来依靠大隅级登陆舰执行繁杂任务的局面,使自卫队在执行传统任务的同时,还能执行特殊运输任务。
近年来,日本与驻日美军合作,陆续在西南的与那国岛、宫古岛、奄美大岛和石垣岛等岛屿建立基地,并成立“水陆机动团”等作战单位,意图提升离岛军事攻防能力。为解决离岛因缺乏深水港口和机场设施,导致运输困难的问题,日本防卫省今年3月称,将于2025年3月成立自卫队海上运输群,重点支持日本陆上自卫队和在离岛执行任务的其他部队,由海上自卫队和陆上自卫队共同管理。其主要任务包括在紧急情况下向离岛部署作战人员和补给军需物资,以及负责岛上居民紧急撤离等。该部队将驻扎在日本吴市的海上自卫队基地,起始规模约100人。
预计到2028年3月,该部队将部署10艘运输舰船,包括2艘标准排水量超过3500吨的中型运输舰、4艘晴级通用登陆舰和4艘机动支援船。其中,中型运输舰将主要执行本土与离岛之间的运输任务,晴级通用登陆舰主要执行离岛浅港之间的近距离运输任务,机动支援船则主要在运输舰难以靠岸的地区进行货物装卸和转运。
据悉,在今年9月下旬举办的菲律宾马尼拉军警防务展上,日本海上联合公司推出名为“凯门—日本”的新型机动登陆艇概念设计。该艇长约30米,宽约8米,航速超过20节,可运输2辆重型车辆。日本或正考虑采购此类登陆艇,组建机动支援船队伍。
分析称,晴级通用登陆舰下水,意味着自卫队海上运输群开始实质建设阶段,此举将进一步提升日本海上战略投送能力,值得持续关注。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在种子岛宇宙中心成功发射H3火箭,将日本防卫省的一颗国防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H3火箭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三菱重工集团共同开发的两级半运载火箭,用于替代现役H2A火箭。H3火箭使用液氢液氧推进剂,其中一级采用两台日本自主研发的氢氧发动机,二级采用H2A型火箭的氢氧发动机的升级版,具备多次点火能力。根据需要,H3火箭上还可加装2至4个固体助推器,使其最大运载量达7.9吨。
H3火箭是日本新一代运载火箭,从2013年开始研制,几经波折,于2023年3月首次发射,但以失败告终。2024年2月,H3火箭第2次发射,成功将配重模块送入预定轨道。2024年7月,H3火箭第3次发射,将一颗卫星送入对地观测轨道。本次发射是H3火箭第4次发射,也是首次执行地球同步轨道的高轨发射任务。
根据航天发射惯例,有3次以上成功发射纪录的火箭,其技术被视为成熟。目前,日本现役H2A火箭还有一次发射任务,今年底将退役。未来,H3火箭将作为日本下一代主力运载火箭,用于发射日本HTV-X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等多种载荷,同时在世界航天发射市场上提供发射服务。
在世界航天范围内,日本航天发展颇具特色。2014年日本曾发射“隼鸟2号”探测器,成功探访52亿千米外的一颗小行星并取样返回。同时,日本航天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日本国内发射任务量少。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对中轨遥测卫星和低轨互联网卫星的发射需求较少,H3火箭主要针对高轨发射任务设计,而中、低轨卫星发射才是目前航天发射市场的主要需求,这将对H3火箭的发射任务产生一定影响。
二是运载火箭技术发展守旧。H3火箭于10多年前开始研发,其间,世界运载火箭技术发展趋势由固液混合、大推力和高比冲,转向可重复使用、快捷、低成本方向。然而,日本并未紧跟潮流。H3火箭仍然采用氢氧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虽然性能较好,但使用维护不便,H3火箭的4次发射任务因种种原因均有推迟。同时,这种固液混合构型火箭很难实现重复使用,发射成本也居高不下。
三是政策易受美国影响。虽然日本拥有独立自主的航天技术,但其火箭构型较为单一,运载能力覆盖不全面,还需要从国外购买部分发射服务。另外,日本在载人航天领域与美国深度绑定,缺少独立的载人航天技术。
H3火箭的连续发射,标志着日本完成运载火箭技术的更新换代。然而,日本要想在航天领域进一步发展,需要结合航天技术发展趋势,着手开展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等技术研发。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