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北平方式”:和平解放的伟大创举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11-25 19:10:41

北平市民在正阳门大街上夹道欢迎参加入城式的人民解放军。

平津战役中,我军爆破组在炮火掩护下爆破天津城墙。

北平为北京旧称,是一座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800余年建都史的著名古都。在实施三大战略决战之一的平津战役中,我党我军以卓绝的智慧创造了瓦解敌军工作的崭新形式——“北平方式”,利用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国民党军迅速地彻底地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实现了收复平津、解放华北和保护古都、减少流血的双重目的。

平津战役前的胜战态势。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经过50余天鏖战,取得辽沈战役胜利,歼灭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及所属部队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此后,东北解放区成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东北野战军成为人民解放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部队。南线的华东、中原野战军正在淮海战场与国民党军刘峙、白崇禧两大战略集团进行大规模决战。辽沈战役的重大胜利和淮海战役的顺利进展,使蒋介石的战略防御体系濒临瓦解。此时,华北地区国民党军面临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的联合夹击,据守平津一带的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顿成“惊弓之鸟”。在是否坚持华北这个问题上,蒋介石与傅作义各有盘算,蒋介石的意图是放弃华北、巩固江南,主张将傅作义集团撤至江南;傅作义担心南撤后,自己的嫡系部队被蒋介石吞并,遂坚持固守张家口至平津塘一线。蒋、傅二人在考虑共同利益和各自利害关系基础上,最后决定暂时采取固守平津地区、确保塘沽海口、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以蒋系部队部署于北平以东,傅系部队部署于北平以西,确保在战局不利时随时南撤或西退。

针对傅作义既想守又想撤的矛盾心理,中央军委决定提前发起平津战役,以实现将傅作义集团抑留并歼灭于华北地区的目的。中央军委会同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指挥员研究筹划,确定平津战役的基本方针: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地区,先完成战略上的包围和分割,切断其南撤和西退通路,而后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以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手段全歼傅作义集团。无疑,抑留傅作义集团为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争取时间,是战役最关键的一环。为此,中央军委作出5项部署。一是华北军区第1兵团暂停进攻太原。二是华北军区第3兵团撤围归绥,包围张家口,切断傅作义集团向绥远逃跑的道路,以免因攻下太原、绥远而迫使北平、天津之敌感到孤立,进而撤退逃跑。三是华北军区第2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出击北平至张家口一线,隔断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牢牢困住傅作义集团。四是东北野战军主力提前入关。五是与傅作义保持接触谈判,稳住傅作义集团,解决蒋军。

掌握战与和的主动权。遵照中央军委作战部署,“留傅”之后要“困傅”,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先从西线发起攻击,引敌西援。秘密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在华北军区部队协同下,采取对西线之敌围而不打、对东线之敌隔而不围的方针,由西向东,巧妙实施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切断其南撤、西退之路,使傅作义集团由“惊弓之鸟”变为“笼中之鸟”。

在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的联合行动下,傅作义集团被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个孤立地区,我军处于“打”有把握、“谈”有条件的有利地位。然而,掌握50余万兵力的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仍以为有力可恃、有路可走,对和谈、起义长时间处于试探游移、犹豫拖延之中。

为使北平这座古城免遭战争破坏、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中央军委巧妙地以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并举的方法解决北平问题,即“以打促和”。军事行动上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指导方针,先打新保安、塘沽,再打张家口、天津,最后拿下北平。

1948年12月21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向被困于新保安的国民党军第35军发起攻击,打响了平津战役的第一仗。23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和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对张家口守敌第11兵团发起猛攻。战至24日,5万余敌人基本被我军歼灭。1949年1月14日,在天津守军拒绝和谈条件的情况下,我军以步兵、炮兵、工兵、装甲兵协同作战,仅用29个小时便攻占了这座设防坚固和守备森严的大城市,全歼守军13万余人。连续的军事打击,特别是天津解放意味着傅作义集团由海上南逃之路被彻底切断,对固守北平城的国民党军造成较大心理震慑,使他们明白防御如此严密的天津尚经不住解放军不到两天的攻击,北平将更不堪一击。

傅作义意识到此时已没有讨价还价的筹码,于是多次秘密派人与我方接触。平津前线司令部根据中央军委确定的方针,与傅作义集团先后进行3次谈判。一方面,通过北平地下党组织和民主人士积极争取傅作义接受和谈条件,进行一系列上层统战工作。北平地下党组织先后联系或接触多位与傅作义有密切关系的人士,潜移默化地影响傅作义,对促使傅作义转变立场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努力争取傅作义的同时,北平地下党组织还充分利用一切时机开展瓦解敌军的工作,策动傅作义集团所属部队起义。此外,北平各界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为和平奔走,保卫古都、和平解放北平成为各界共识,渴望和平解放的民意,对促使傅作义接受我党的和谈条件、实现北平和平解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1949年1月21日,经过多次谈判与角力,国共双方谈判代表在《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上签字。同日,傅作义召集所属高级军政人员宣读了协议条文,宣布北平城内国民党军队将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22日,傅作义在该协议书上签字,并以公开发布方式告知国内外。27日,中共中央发布庆祝平津解放的统一口号,其中有:“庆祝北平解放!”“庆祝天津解放!”“庆祝华北解放!” 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不仅宣告以平津为核心的华北地区回到人民怀抱,还使北平古城能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完整保存下来,避免了前线指战员的流血牺牲,保存了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为解放全中国和建设新中国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也为新中国定都北平奠定了基础。

在北平解放过程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运筹帷幄,决策领导和平解放北平,创造了将党的领导、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相结合,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典范。“北平方式”的出现,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人民解放军官兵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中重要的军事创举和政治创举,对于人民解放军解决残余的国民党军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并为之后和平解放湖南、云南等地提供经验,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