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亚洲首次!中国科学家首获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最高奖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大陆新闻 > 社会综合      2025-02-07 09:24:37

香港新闻网2月7日电2月6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上,中国临床科学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被授予“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这是该奖项设立34年以来,亚洲科学家第一次获奖。

央视新闻截图。

据《科技日报》报道,“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由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发起设立,旨在表彰在卒中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作出里程碑式贡献的卓越医生和临床科学家。该奖项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权威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被认为是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的最高奖。

中国是世界上卒中疾病负担最沉重的国家之一。从事卒中研究40余年来,王拥军带领团队针对该病防治的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开展突破性研究,包括优化治疗方案,改写全球诊疗指南,将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率从11%降至6%,仅中国就可减少近百万复发患者;研发3种新型溶栓药物,打破国际垄断;在国际上第一次将静脉溶栓时间窗从4.5小时扩大至24小时,让90%左右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机会得到溶栓治疗,致残率降低约8.8%;创新药物研发模式,将新药靶点从发现到药物上市的周期从传统的近20年缩短到3—7年等。

在过去的30年里,全球临床科学家们共产生了12项在卒中再灌注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证据。其中,王拥军和他的团队贡献了5项。

“几乎没有其他个人的研究能够像王医生那样,引领全世界血管神经病学实践的改变。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极具影响力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卒中治疗的某一领域,而是涵盖了包括急性期治疗(静脉和血管内再灌注)、影像学等多个方面。”国际卒中大会前任主席、美国罗文大学库珀医学院神经病学及神经外科教授都铎·约文评价道。

对此,王拥军表示,因为临床研究不是靠一个人,是靠一个团队,在中国,他们建立了一个中国的临床研究网络,大概2400家医院,这两千多家医院水平都要好,才能做出好的研究。这个奖项说明,至少在这个领域,中国是领跑国际的。

过去10年,北京天坛医院科学家团队完成超过50项全国性的临床研究,其中14项研究为国际卒中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

文章来源:香港新闻网
责任编辑:姚思寒
热门评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