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陆军“多域火炮”的核心构件是“超高速射弹”。该炮弹源自美海军于2005年开始研制、2021年被叫停的电磁轨道炮项目。由于技术瓶颈难以攻克,美海军历时10余年、花费超过5亿美元的项目,最终不了了之。电磁轨道炮因此被美军视为“历史最悠久的新概念武器”。
不过,美海军在研制过程中发现,原本为电磁轨道炮设计的“超高速射弹”也能由常规火炮发射。在2012年的一次测试中,美海军使用127毫米口径舰炮发射“超高速射弹”,炮弹速度达到3马赫,虽是电磁轨道炮速度的一半,但比常规炮弹快了两倍多。
此后,美国防部逐渐在各军种推广“超高速射弹”项目。美陆军将其列入最初版本的六大现代化优先项目中,成为“远程精确火力”项目的子项目。美陆军还于2020年9月使用155毫米口径“增程火炮”发射“超高速射弹”,击毁模拟巡航导弹的BQM-167无人机,检验了“超高速射弹”的防空反导能力。
随着美海军电磁轨道炮项目被叫停,以及俄罗斯等国在高超音速导弹方面快速发展,美国防部开始调整相关领域装备研发方向。美陆军也对六大现代化优先项目进行调整,于2021年将“超高速射弹”项目替换为“远程高超音速武器”项目。2024年,美陆军完成两次远程高超音速武器点对点试射。在上述项目取得一定进展后,美陆军决定重启“超高速射弹”项目。
美陆军重启“超高速射弹”项目,并取名“多域火炮”,主要动因是试图以低成本弹药改善其防空反导效费比过低问题。美海军曾于2016宣称,每枚“超高速射弹”造价为2.5万美元。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这一价格将进一步降低。
相较而言,美陆军现役“毒刺”导弹每枚造价40万美元,“爱国者”-3防空导弹造价更是高达350万美元。此前,美海军在红海使用单发造价210万美元的“标准”-2防空导弹拦截也门胡塞武装单价2000美元的无人机,已至少消耗了价值10亿美元的防空导弹,使美军愈发感到高效费比防空的重要性。
为降低成本,美陆军“超高速射弹”采用低风阻气动设计,无需额外助推装置和燃料,利用低阻外形实现超高速远程飞行。该弹使用155毫米口径常规火炮发射时,速度接近5马赫,射程超过80公里。射弹采用机外制导模式,并与美陆军一体化防空反导作战指挥系统相联通。此举旨在降低成本,提高命中精度。
目前,BAE系统公司尚未公开“多域火炮”项目相关信息。不过,通过美陆军发布的项目需求可预测,“多域火炮”很可能以BAE系统公司瑞典分公司研制的“弓箭手”自行火炮为原型,使用6×6高机动军用卡车底盘,155毫米口径炮管搭放于驾驶室右侧,火炮可大仰角发射“超高速射弹”,使用自动装填系统,每分钟可发射6发炮弹,在炮位上的展开时间需14秒,23秒后可发射第一发炮弹,发射后能够迅速转移。炮尾设置大容量弹仓,整个炮车封闭紧凑,可由C-130运输机快速部署。
美陆军计划于2027财年接收的“多域火炮”系统,包括8门自行火炮、4部多功能高精度雷达、2套“多域战斗管理系统”及至少144枚“超高速射弹”。据外媒报道,“多域火炮”具有成本低、携弹量大等特点,可对固定和半固定目标进行防护。该火炮还具备高精度、超高速性能,将成为美陆军“远程精确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虑到美军电磁轨道炮的曲折发展历程,此次美陆军高调发展“多域火炮”,仍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炮管寿命问题。此前,美海军在实弹测试中,每发射10至20发“超高速射弹”就需要更换炮管,离预期中的400至1000发的目标存在差距。频繁更换炮管一方面增加成本,另一方面降低机动性,士兵不可能“背着”一堆备用炮管去打仗。曾发射“超高速射弹”击中空中目标的美陆军“增程火炮”项目,就是由于发射少量炮弹后,火炮身管过度磨损而被迫下马。
其次是炮弹成本问题。美海军2016年估算的“超高速射弹”成本在2.5万美元左右,并提出将批量生产成本控制在1000美元以内,但由于存在诸多技术瓶颈,难以实现。当前,美陆军以“多域火炮”形式捡起这个“烂摊子”,要想在短期内实现低成本突破并非易事。
再次是制导稳定性问题。为达到无动力超高速远程飞行,“超高速射弹”在体积、重量和材质等方面进行了特殊设计,这给弹体内精密电子元件在高密度集成、抗高加速冲击和气动热防护等方面提出更高技术要求。这些都表明,美陆军“多域火炮”项目仍存变数,可能成为继“十字军战士”“电磁轨道炮”“战略远程加农炮”“增程火炮”等项目之后,又一烂尾项目。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