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俄乌冲突满三年。
回望过去三年,俄乌双方可谓反复拉锯:从最初俄军采取闪电战战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却遭遇挫折,不得不收缩力量,转而重点攻略乌东;到2023年,乌军在美西方军援支持下发起反攻,俄军依托防线固守稳局,迫使乌军就地转入防御;再到第三个年头,双方攻守再次易位,俄军调整力量和战法,重新占据战场优势,但是乌方也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控制部分土地。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变化,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近三年来,残酷的战争使俄乌双方皆极度疲惫不堪。面对战场严峻形势,乌克兰国内民众支持“血战到底”的比例,已经从开战初期的73%降至38%。同时,俄罗斯民众对战争引发的国内通胀压力,关注度也不断走高。“降温”“和谈”,成为双方当下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日前,乌总统泽连斯基明确表示,乌克兰已准备好结束“热战”,如果美国和欧盟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乌将与俄谈判,并提出冲突完全有可能在2025年结束。同样,俄罗斯也多次表示愿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进行谈判,主张寻求真正彻底、公平、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并消除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
作为这场冲突的始作俑者,美国近期也是动作频频。不仅国务卿、国防部长等官员密集出访,讨论和解方案,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也与俄乌两国领导人进行通话,讨论乌克兰局势等问题。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美俄双方同意就结束俄乌冲突进行“紧密合作”,派遣各自团队“立即开始谈判”。
尽管如此,俄乌短期内难以实现全面和平。俄罗斯要求乌克兰实现“中立化”并承认现有战线实控权;而乌克兰坚持要先获得美西方安全保障,强调领土完整,并提出领土交换作为筹码。在某种程度上,双方核心诉求具有相当高的不可调和性。
可以预见,俄乌冲突或将转入谈判博弈与战场作战并重的新阶段。双方未来的谈判,将是一场“实力与意志的博弈”,能否顺利实现和谈取决于军事动态、国际干预和双方国内政治的多重角力。
作为冷战后欧亚大陆规模大、烈度高、持续时间久的地区性冲突,俄乌冲突令外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是战争形态向智能无人战争加速演进。智能算法主导作战进程,赋能增效作战体系。当下,俄乌冲突已从传统机械化对抗演变为全球“算法战场”试验场。人工智能技术大量应用于情报分析和战场识别,如一家美国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可快速处理卫星和无人机情报,识别战场目标并生成打击建议。
同时,人工智能还被运用于指挥控制系统,如乌军的“Delta态势感知系统”,能有效整合来自卫星、无人机和一线部队提供的多源情报,实现实时态势感知和作战信息分发,加速战场决策,完成“发现即摧毁”。随着人工智能算法作战体系赋能增效作用的进一步显现,智能算法进入杀伤链各个要素,提升了整体链路运行效能,呈现出明显的战斗力倍增效应。
无人作战日益渗透战场,颠覆传统对抗形式。成本低、操作易、突防力强,无人机在俄乌冲突中作用突出,成为双方争相加强的新质作战力量。自冲突爆发以来,双方投入无人机装备数十型,总量数以万计,用于执行持久监视侦察、定点清除、自杀式攻击等任务。无人作战系统逐步由单要素单平台向群组式作战转型升级,使得无人与反无人作战成为双方争夺对抗的焦点。
随着人工智能与无人技术融合快速发展,俄乌双方都将无人作战系统作为独立兵种建设发展,无人作战迎来井喷式发展。从这一意义上看,俄乌冲突推进了战争形态向智能化无人化跃迁。
随着俄乌冲突转入新阶段,有分析人士指出,美俄关系或将实现有限缓和,欧洲安全格局面临重构重塑,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演进。
美俄关系将进入有限缓和通道。目前,特朗普政府将解决俄乌冲突作为优先任务和重要政治资本,极有可能在阻止乌加入北约、解除对俄制裁方面有所动作,以换取俄同意和谈,缓和美俄紧张关系。但这无助于美俄解决地缘结构性矛盾,美国不可能就欧洲安全问题与俄罗斯达成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安全协议,俄罗斯也不会对北约东扩安之若素。
大国竞争逐步主导欧亚大陆。如今,随着俄乌冲突的延宕,俄欧双方中断了在经济、能源、安全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导致曾经以能源为纽带的经济互信基础不复存在,俄欧共同繁荣前景被打破。同时,本已濒临“脑死亡”的北约实现“复活”,保持中立传统的北欧国家芬兰、瑞典加入北约,法德倡导的“欧洲主权”愿景被搁置。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欧洲国家对美安全依赖加深,但是特朗普政府对俄乌冲突政策的调整,导致美欧裂痕加深,欧盟与白宫的关系恐将变得“非常糟糕”。有美国媒体表示,“欧洲的美国世纪已经结束了”。
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俄乌冲突对经济全球化造成破坏性影响,制裁与反制裁斗争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导致不少全球产业链出现所谓的“价值观化”,全球经济体系加速裂变重构。冲突还对国际安全格局产生严重冲击,联合国权威受到严峻挑战,国际安全范式由经济利益共同体安全向实力对抗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南方国家普遍以团结的声音致力于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冲突,有力推进国际格局多极化进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央视新闻客户端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