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各国反舰导弹的不同“画风”

盘点各国反舰导弹的不同“画风”
当今世界,有70多个国家部署了反舰导弹,20多个国家具备此类导弹的生产能力。各国在反舰导弹动力、隐身、制导等技术路线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特色鲜明、“画风”迥异的发展格局,其在导弹研制技术和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反舰导弹的发展可谓是多种多样。

  近年来,反舰导弹在一些热点地区的武装冲突中一再现身,且多次取得战果。其强大的毁伤能力,让人们将目光再次转向这种“熟悉的陌生武器”。

  说它“熟悉”,是因为它的功用及特点为人们所熟知。提起它,人们常会联想到“舰船克星”“反舰利器”等字眼,知道它有空对舰导弹、岸对舰导弹、舰对舰导弹、潜对舰导弹之分。对其攻击距离远、杀伤力大、机动性强、打击精度高等特点,甚至“一击必中,中则舰毁”的发展趋势,不少人也都略知一二。

  说它“陌生”,则是因为这种“远击重锏”,各国对其具体情况如作战参数等一直讳莫如深。

纵向盘点:一部精彩纷呈的“年代剧”

  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今,反舰导弹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从视距到超视距、从亚音速到高超音速、从非隐身到超隐身,其加速迭代发展的过程,犹如一部精彩纷呈的“年代剧”。

  二战后,为了有效应对海上威胁,弥补海上作战能力不足,苏联、瑞典等国开始着手发展反舰导弹。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反舰导弹应运而生,主要型号包括苏联的“扫帚”“冥河”,瑞典的“罗伯特315”,美国的“小斗犬”等。这一代反舰导弹普遍采用涡轮发动机或脉冲喷气发动机,利用无线电指令或驾束制导,体形大且重,飞行速度较慢,发射后需要对其跟踪控制。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随着火箭发动机和惯性制导技术的发展,第二代反舰导弹问世,如法国的“飞鱼”、以色列的“伽伯列”、挪威的“企鹅”、苏联的“孔雀石”等。这一代反舰导弹大都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掠海飞行,发射后可自主导向目标,最大射程多为20至40千米,巡航速度约0.7至0.9马赫。

6ec05c6f9953d307f6c8a484abb2265a6745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苏联海军战略由近海防御向远洋进攻转变,美海军也针锋相对提出“600艘舰艇规划”,旨在打造由航母战斗群为主体的海上力量。与远洋作战相匹配的中远程反舰导弹成为双方装备发展重点。小型弹用涡扇发动机和超视距制导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美国的“战斧”BGM-109E、“捕鲸叉”,苏联的“玄武岩”等第三代反舰导弹。这一代导弹的射程增至100千米,有的甚至达到1000千米以上,初步具备防区外发射能力。它们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一弹多用、多平台发射,但是飞行速度仍然较慢。

  20世纪80至90年代,航母战斗群形成了从近程到远程的多层次防御体系,反导能力显著提升。为提升突防能力,第四代反舰导弹如“花岗岩”“日炙”“先进”等隐身巡航导弹诞生。其典型特点为采用整体冲压式发动机实现超音速飞行;亚音速反舰导弹则采用超低空弹道,具备良好隐身能力。

  21世纪初以来,为适应更复杂的海战场电磁干扰环境,增强突防能力,“口径”“锆石”“远程反舰导弹”等第五代反舰导弹在网络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推动下现身。这一代导弹开始采用亚超结合和高超音速动力技术、双模导引头、智能化制导、全方位隐身、弹载数据链等技术手段,使反舰导弹融入作战体系,在体系支撑下变得更加智能、灵巧。

横向盘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画风”

u=1030745352,3093174478&fm=253&fmt=auto&app=120&f=JPEG

  俄罗斯的反舰导弹注重超音速大机动突防与大威力打击。该国现役反舰导弹主要为第四代和第五代装备,包括“玄武岩”“花岗岩”“白蛉”“天王星”“舞会”“缟玛瑙”“棱堡”“口径”“厨房”“锆石”等诸多型号。其中,除了“天王星”“舞会”等少数型号外,大都为超音速、高超音速巡航导弹。

  这些反舰导弹的突出特点,是具备超音速、大机动突防能力,强调对航母等高价值目标的毁灭性打击。例如,2023年1月正式投入战斗值班的舰射型“锆石”高超音速导弹,采用“火箭助推+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动力”组合,最大射程达1000千米,飞行速度可达9马赫,末端攻击目标时的速度也能保持在5至6马赫。其采用临近空间滑翔弹道,可有效突破航母战斗群的多层反导拦截,配备重达400千克的半穿甲战斗部,在6马赫末段攻击速度下,可以穿透航母甲板,对机舱内部设备及人员实施有效毁伤。俄罗斯还在研制“蛇纹石”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该导弹仍以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艇为目标,最大射程可能拓展至4000千米。

  美国的反舰导弹注重亚音速飞行、高隐身能力和网络化作战。该国的现役反舰导弹主要包括“幼畜”“捕鲸叉”“海军打击导弹”“远程反舰导弹”以及“战斧”Block4和“标准”-6反舰版等。与俄罗斯的发展路径不同,美国现役反舰导弹注重通过亚音速、高隐身设计和突出融入网络化作战体系,实现低成本的高精度打击。

10169060_e0be03360877242e0bee46

  美现役型号除“标准”-6反舰版外,其余均为亚音速巡航导弹。亚音速路线带来的优势之一就是平台适应性好、性价比高。其采用小型涡扇发动机,弹体相对较轻,例如最大射程为480千米的“远程反舰导弹”弹重约1吨、弹长4.26米、弹径55厘米,而射程与之接近的俄超音速反舰导弹“缟玛瑙”弹重约3吨、弹长8.6米、弹径67厘米。这样,亚音速反舰导弹就能适应一些载重量有限的航母舰载机和陆基机动岸舰导弹发射平台,满足空射、舰射、潜射、岸防等多平台发射需求。

  为了提高亚音速反舰导弹的突防能力,美国还着重加强其高隐身能力,即通过优化弹头形状设计、涂覆各种吸波材料来降低其雷达反射截面积。同时,美军突出了对反舰导弹的“人在回路”控制与网络化作战能力,使它能依托体系感知识别目标,动态优化飞行路径,优选攻击目标,增强单弹突防能力与弹群协同毁伤效能。

  欧洲各国的反舰导弹强调多平台适配性与近海适应性。欧洲反舰导弹的现役型号主要有法国“飞鱼”的改进型Exocet MM40 Block3C、Exocet SM40,意大利的“特赛奥”TESEO Mk2/E、“马尔特”MarteMK2/ER,瑞典的RBS15 MK3,英国的“欧洲燕”“海毒液”等。现阶段其技术路线与美国类似,采取亚音速、隐身发展路线,但更加注重多平台适配性和近海适应性。

  强调多平台适配性,客观上是由于这些反舰导弹要同时满足多国的需求。其现役的反舰导弹大都具备多平台发射与多目标打击能力,如“马尔特”MarteMK2/ER和Exocet MM40 Block3C等均可实现多平台部署,如海岸防御系统、驱逐舰、护卫舰以及“阵风”战斗机、“山猫”直升机等。

  近海适应性则是由大部分欧盟国家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决定的。为适应近海环境作战区域狭窄、地形和电磁环境复杂的特点,其现役反舰导弹射程主要集中于中近程范围,目标识别能力、战场环境适应性较强。如挪威康斯伯格公司研制的NSM导弹射程范围3至200千米,配备先进的自动目标识别系统,可实现复杂背景下对预定目标的分选和跟踪,精确选择高价值目标或其防御薄弱部位实施攻击。

未来发展:取长补短提高作战能力

  由各国反舰导弹发展的现状可知,其发展路线各有不同,体现在导弹性能上也各有利弊。着眼未来海战场力量组成多元化、武器装备智能化、体系对抗复杂化发展趋势,不同国家今后在研发反舰导弹时很可能会彼此借鉴、取长补短、固强补弱,进一步提高其核心作战能力。

  一是构建“亚超结合”及高超音速为特征的反舰导弹系列。又快又隐蔽一直是反舰导弹发展的一大方向。随着发动机技术、材料技术的发展,“亚超结合”和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或将成为反舰导弹的主流方向。“亚超结合”指的是亚音速巡航与超音速突防相结合,如俄罗斯“口径”导弹采用涡扇巡航发动机以0.7马赫掠海飞行,攻击末段采用火箭发动机推动,以近3马赫的速度攻击目标,可兼顾大射程与突防成功率等方面的要求。

     高超音速反舰导弹也是发展方向之一。美军现役的“标准”-6反舰版具备高超音速反舰作战能力,射程超过800千米,末端速度可达7马赫。英、法联合研制的“珀尔修斯”反舰导弹采用基于连续波爆震原理的新型发动机和高强度、超轻复合材料,在实现5马赫高超音速飞行的同时,具备较好的隐身性能。

  二是提高强体系支撑下弹群联合反舰能力。依托网络信息作战体系提升弹群联合反舰能力,是当前不少国家发展反舰导弹的重点。如此,就可根据作战任务,让数枚反舰导弹组成一个协同攻击编队,编队由1至2枚装备智能化、远距离、大扇面扫描导引头的导弹担任领弹,其他导弹充当从弹。领弹负责整个编队中各导弹作战任务的协调分配,并通过数据链接收指控平台指令与信息,控制和引导从弹对单个或多个目标实施多方向或多波次的攻击。领弹还可判别导弹攻击效果,决定是否实施下一波攻击。

     当前,各国弹群协同作战的水平,还局限于同一弹种或单一平台发射的导弹之间。未来,或能通过提升反舰导弹这方面的能力,将其拓展至陆海空基多平台反舰导弹之间以及无人机群与反舰导弹之间。

  三是发展弱体系支撑下的主力突击反舰作战能力。发展弱体系支撑下的主力突击反舰作战能力,是网络信息体系遭到破坏情况下实现反舰导弹有效突防的保底手段。为此,一些国家也将持续发展独狼式远程反舰导弹。这种反舰导弹能采用多模复合制导技术、智能自主决策技术和弹载多传感器主动干扰对抗等技术,增强反舰导弹自主识别目标与突防抗扰能力,从而达成目的。

     如英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珀尔修斯”反舰导弹,末段采用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加半主动激光复合制导模式,相控阵雷达导引头采用合成孔径与多普勒锐化技术,实现对目标区域高精度成像,激光导引头用于弹道终端精确瞄准加地貌比对,实现对舰船目标的精确打击。该弹弹体两侧各有一个容纳舱,可额外携带两枚40至50千克的弹头,在导弹接近目标时释放,以实施主动欺骗干扰,并对舰船目标周边造成更广泛的杀伤。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