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战场,无人机能完全替代有人机作战吗?

未来战场,无人机能完全替代有人机作战吗?
当前,军事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智能化、无人化作战趋势明显,世界各国纷纷加快无人装备研发速度,意图抢占军事竞争制高点。在创新科技推动下,无人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无人机在现代战场上具备哪些优势?未来是否会独占鳌头呢?

kkk

  随着无人机在战场上大规模应用,有专家指出,未来无人机将替代有人机,无人机主导战争的时代已来临。从目前来看,虽然无人机具备一定作战优势,但要完全取代有人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有人机仍具备优势。

  然而当前世界上发生的局部武装冲突,表明无人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嵌入”战场。这是军用无人机的新实践,与过去无人机仅用于侦察或者攻击的模式不同,它以融入体系作战为特征,展现出更好的作战效能。这种新的作战模式,与无人机的两方面优势密不可分。

  一方面,无人机能够有效减少飞行员伤亡。众所周知,飞行员选拔标准高、训练周期长,一旦遭遇大规模伤亡,很难得到快速补充。这意味着,在战时条件下,一国空中力量的强弱,首先取决于飞行员的补充速度,其次才是战机本身的产能。

  无人机操作员无需身处战场中心,只需通过无线电就能实现无人机远程控制,完成各种危险性高、环境复杂以及人员难以持续承受的作战任务。因此,为减少战场伤亡、维持有生战力,发展无人机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无人机研制和使用成本较低。有人机设计需要考虑人机交互、环境控制和救生设计等多种因素,设计制造成本更高。为了维持飞行员飞行技能水平,日常训练中检查维护、备件消耗、油耗、机体结构寿命强化等方面费用也很大。对比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的有人机,无人机售价普遍较为低廉。当前,世界军贸市场上比较火热的土耳其TB-2无人机,其高配版售价仅为500万美元。

与有人机协同作战效率更高

mgmgm

  目前,世界各国在布局空中作战力量时,更倾向采用“有人机+无人机”联合发展模式,在研制先进有人机、培养新型战机飞行员的同时,遴选退役飞行员进入无人机作战队伍,维持空中作战能力。当前,与有人机相比,无人机尚存一定差距。

  一是信息处理偏差。现代无人机作战样式大多采用人在回路中的控制模式。无人机飞行高度依赖操作员根据回传图像输出指令。就目前科技水平,摄像头对战场面貌的还原能力、计算机对战场信息的处理能力同有人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现代战场环境复杂多变,信息传输滞后、情况处置偏差等问题,对执行任务效率会产生很大影响。

  二是性能有待提升。在飞行速度、机动性、载弹量等方面,无人机普遍落后于有人机。以美国X-47B无人机为例,巡航速度为0.9马赫,相比F-35战机存在明显差距。在机动性方面,由于远程操控的通信延迟和有限的气动设计,无人机很难完成高难度战术动作,而有人机飞行员可以依托实时态势感知进行精准操作。在载弹量方面,无人机需要预留部分结构重量用于安装通信设备等。以“死神”无人机为例,最大载弹量为1.36吨,而临近退役的B-1B战略轰炸机载弹量可达60吨。

  三是功能尚不完备。目前,无人机已经具备侦察、预警、空地打击等多方面任务能力,部分无人机具备察打一体功能。但在空战领域,无人机应用相对有限,仍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取代有人机在空战中的角色,且当前无人机发展主流还是以中小型为主,囿于体型较小,无人机并不具备战略运输能力。此外,受能源供应限制,无人机搭载的主动相控阵雷达功率远小于有人机,电子对抗能力偏弱。

  性能差距决定了无人机在战场中并非无所不能,更难以完全替代有人机执行所有飞行任务。而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的潜力不可忽视,在战场上往往能达到“1+1>2”的效果。

无人机并非无所不能

  近年来,在一些局部武装冲突中,无人机频频亮相,并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视发展反无人机技术,提高反无人机作战能力。

  当前,反无人机技术主要有3种——使用武器直接拦截、摧毁或者捕获无人机的“硬摧毁”;通过干扰阻断无人机的通信和导航系统,迫使其降落或者偏离航线的“软打击”;利用光学、电子、网络信息等技术手段,对己方目标进行伪装,从而降低无人机侦察打击效果的“巧欺骗”。

  反无人机技术中的“硬摧毁”,必须发现目标才能进行。为此,无人机开始采用飞翼式气动布局、特殊材料等,以具备隐身性能。美国X-47B、法国“神经元”和英国“雷神”无人机等均采用隐身材料设计。近年来,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为无人机隐身提供新方案,通过电离气体层吸收雷达波实现隐身,使无人机具有更多气动布局选择,提升飞行性能。

  此外,针对防空系统使用维护成本高的特点,有军事专家提出“蜂群作战”新模式,通过大量低成本无人机组成集群,对目标实施饱和攻击或者协同侦察等作战任务。这种作战样式具有数量众多、配置分散、灵活多变等优点,在执行任务时,通常只有少量无人机被防空系统拦截击落,完成任务效率大幅提升。

Gambit无人机。资料图片

  相比“硬摧毁”,“软打击”更具优势,防御一方只需通过干扰一定区域内的卫星导航、射频通信等信号,即可以使该区域无人机丧失执行任务能力。英国研制出一种反无人机防御系统,可以干扰无人机接收全球定位系统信号,并切断无人机与控制平台之间的通信链路。

  “盾”的变化,带动“矛”的升级。科研人员转变思路,通过光纤实时传输反馈视频和控制信号,传输效率更高、稳定性更强。此外,光纤无人机具备出色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即使在雨、雾等复杂气象环境下,也能保持稳定性能。俄罗斯“食人鱼-10”和“食人鱼-13”无人机均采用新型通信系统,同时支持无线和光纤两种传输模式。

  在光学、电子、网络信息等技术的支撑下,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采用“巧欺骗”反无人机技术。俄军“蔷薇”电子战系统能在半径约10公里范围内,自动识别敌方无人机的遥控信号,并进行编码模仿,发射大量假信号,使敌无人机偏离航向或者按照假指令着陆。为此,科研人员为无人机搭载了红外、合成孔径雷达等多种设备,结合AI算法识别光学伪装目标,同时采用量子加密或者动态跳频技术,通过实时更换通信频段和加密协议,阻断敌方对控制信号的干扰或者欺骗。

  “矛”与“盾”的较量,为无人机发展注入新动能。可以预见,随着军事科技快速发展,无人技术智能化、自主化程度将持续提升,无人作战优势将会更加明显。历史一再证明,没有什么兵器是无敌的,它们需要在体系支撑下才能充分发挥作战效能。在大浪淘沙的战争长河中,无人机将会如何演进发展,还需在实战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给出答案。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等综合